曾經問過不少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孩子家長,如何培養(yǎng)出如此優(yōu)秀的孩子?有相當一部分家長是這樣的回答的:“我家孩子學習自覺,我在家里孩子的學習基本上沒管過。”是不是這些家長矯情呢?我覺得不是的。的確存在著許多這樣在學習上讓家長“省心”的孩子,而且可以預見,這樣的孩子發(fā)展的潛力也最大。將來到了中學,他們也絕對差不了。
說到這兒,有的家長可能就要哀嘆命運的不公了:我為什么沒有攤上一個這樣“省心”的孩子?他們不曉得,孩子省不省心,其實和家長有著密切的關系。那些省心的家長,可能真的沒有像個家庭教師一樣整天跟著孩子陪讀到深夜,但他們卻是最懂得激勵孩子學習的人。這讓我想起了微信上看到的一段有趣的話:
大鎖鎖在門上,鐵桿無論如何也撬不開,小小的一把鑰匙卻能輕易地將它打開。鐵桿不服氣地質問鑰匙,鑰匙笑著回答:因為我最了解他的心。
智慧的家長須懂得孩子的心。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他在講臺上撒了些碎米,然后從箱子里捉出一只公雞,先用手按住公雞的頭,讓它吃米,公雞不從;再扒開公雞的嘴,把米硬往雞嘴里灌,公雞拼命掙扎,就是不吃。陶先生松開手,公雞自由地活動了一會兒,便悠然自得地吃起米來。陶先生說:“我認為,教育就跟喂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愿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
喜歡自由,不喜歡被強迫,這是人的天性。孩子當然也是如此。所以,好的教育應該讓孩子在一種相對自由的環(huán)境下盡享學習的樂趣。
可是,學習畢竟不是娛樂,學習是一樁“辛苦事”。
如何讓孩子自由地喜歡上學習這樁“辛苦事”呢?
再來看一個故事。這是馬克·吐溫在《湯姆·索亞歷險記》中寫到的一個故事:
湯姆是個淘氣鬼,姨媽罰他禮拜六刷一道30碼長9尺高的木圍墻這叫湯姆感到生命都變得空洞起來,生活簡直成了一種負擔。再過一會兒,那些無拘無束的孩子們就會打這兒經過了。他們準會嘲笑他干活受罰的——這想法像火一樣燒著湯姆。正當他徹底絕望了的時候,湯姆猛然想出了一個好主意。這個主意妙得什么都趕不上它。他拾起刷子心平氣和地干起來。不多一會兒,本·羅杰斯從那邊走過來。
"嘿!你又倒霉了,是不是?“
沒有回音。湯姆用藝術家的眼光仔細打量了一下他剛完成的幾刷子,然后又抹幾下子,再打量一番。
”這苦力活兒,你干得可真賣力氣!“
湯姆嚴肅地瞅了本一眼,說:“這怎么能叫苦力活呢?”
“怎么?不是干苦力是什么?”
湯姆繼續(xù)刷墻,滿不在乎地回答道:“當然,也許是,也許不是。我只知道這適合湯姆·索亞的口味。”
“噢,算了吧,你不是在說你喜歡干這事兒吧?”
刷子繼續(xù)來回移動。
“喜歡?當然,我不明白為什么不喜歡。難道每個孩子每天都有刷圍墻的機會嗎?”
這么一說,這事兒倒一下子有了新意義。本瞪眼瞧著,越看越入迷,心里癢癢的。突然他說:
”我說湯姆,讓我也來幾刷子吧。”
湯姆想了一下子,幾乎要答應了。可是他又改了主意。“不,不,本,我覺得這事兒挺難辦。姨媽對這事兒很挑剔的,你知道,這可是當街的圍墻啊,必須得認認真真地刷。我想從1000個或2000個孩子堆里也難找出一個勝任的。”
“我能干得跟你一樣好。快讓我試試!”
“這……“
“讓我試試,我就把蘋果胡兒給你。”
“哎呀,不,本,不能,我怕……”
“我把蘋果全給你了!”
湯姆很不情愿地放下刷子,可他心里別提多快活了。
搶著刷墻的孩子來了一個又一個。就這樣,一個又一個孩子輪下去,一刻也沒有停歇過。到了中午,湯姆已從早晨的窮光蛋一躍而成為大富翁了,孩子們又他們的“財寶”換來了刷墻權。圍墻被反反復復地刷了三遍。
一件原本是受罰的“苦差事”,竟然成為要用“財寶”才能換來的一種體驗。在佩服湯姆的“鬼機靈”的同時,是不是也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呢?
所謂的“辛苦事”,就是那些不得不做的事,而娛樂卻是不一定要做的事。我們到健身房可以看到一些人花了不菲的錢財換來在跑步機上的汗流浹背,可是如果你命令他每天必須在跑步機上跑一個小時,否則要受到處罰,那就成為一件“辛苦事”了。
薛法根老師曾講過這樣一件事:
班里有個叫小張的男孩,居然要靠他媽媽用縫衣針戳著屁股來上學。我硬硬心腸,將他的課本、作業(yè)本全部收了上來,讓他坐在教室里看別人讀書,既不要讀書,又不要做作業(yè):沒書讀!第一天,他很得意;第二天,他有些坐不住了,東張西望地看同學的課本,我故意嚴厲禁止;第四天一早,他就來要自己的書本。我乘機與他約法三章:什么時候不肯學習,什么時候將書本收上來。很難想象,在硬逼著他讀書的時候,他死活不肯學習;在限制他學習的時候,他卻拼命要讀書。我將這種教育方法稱為“饑餓療法”:對學習沒有“饑餓感”,就沒有對學習的渴望,就難以體會學習的快樂和幸福。如果剝奪了孩子玩樂的權利,讓孩子的生活世界里只剩下了讀書、做作業(yè),就使學習成為一種痛苦。學習,需要刻苦,但絕對不要痛苦。讓孩子享受學習的快樂,我們不能忘卻的是,自己曾經也是一個孩子。
回到本文的開頭,那些省心的孩子,一定是在學習上有一顆“自由的心”,能夠享受學習的快樂的孩子。那些省心的孩子的家長也一定是懂得把學習這件“辛苦事”變成“快樂的事”的家長。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欲。”當一個孩子有了強烈的學習渴望,當他從學習中能夠發(fā)現(xiàn)意義,從學習中能夠體會到尊嚴。一個讓你省心的孩子便會出現(xiàn)在你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