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早上傳來噩耗,又一顆星隕落,巧合的是晚上我聽了一個讀書分享,聊的正是幾年前看過的關于死亡的書《直視驕陽》, 出自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是時候談一下“死亡”了,雖然單單這兩個字可能就會讓很多人觸目驚心、浮想聯翩。?
“我心傷悲,懼怕死亡”—吉爾伽美什
人人害怕死亡,這種恐懼對有些人可能是感受得到的死亡焦慮,對有些人可能不會直接出現,它喬裝打扮成心理疾病或其他情緒。
“我開始深切地體會到一種無意義感,我們所做的一切注定會被遺忘, 連整個星球最終都會歸于塵土。我想到父母、兄妹、愛人和朋友們的死亡,想到有一天我的腦殼和骨頭脫離身體,不再屬于我,這些想法實在令人不知所措。”書中被提到的一位女士如是說。
就是這種無助、被遺棄、孤獨感,讓人不敢細想,于是多數人選擇了“不要搔那些還不癢的地方”, 然而不面對不代表不存在,人類痛苦的根源正是無處不在的死亡恐懼。
直面死亡,怎樣的觀點會讓你能稍稍平復對死亡的恐懼:
蘇格拉底:肉體死亡,靈魂不朽
伊壁鳩魯:
1. 靈魂的死亡:肉體死亡,靈魂同時消失殆盡,宗教里“死后被懲罰”的說法會增加信仰者的死亡焦慮。
2. 完全虛無的死亡:當我活著的時候,無所謂死亡;當我死去的時候,我已經不存在了。你不會知道自己不存在了,也不會知道自己不知道了。
3. 生前與死后,對稱的兩極
俄國作家納博科夫寫道:
搖籃在一片深淵上晃動,而常識告訴我們,我們的存在只是一道短暫的光亮,夾在兩片永恒的黑暗之間。這兩頭的黑暗其實并無差別,人們能平靜地接受出生前的黑暗,卻不愿面對那日益臨近的另一頭。
這一段確實給到我小小的震撼和安慰,我可以接受(只能接受)唐宋元明清時沒有我,所以也能夠接受(不得不接受)未來的某一天開始回歸黑暗。我可以接受“一千年以后,世界早已沒有我”,但想到40000天以后可能我已不在,仍然心有戚戚,可時間不會放過任何一個人。
浩蕩歷史長河,每個人的人生如此短暫,真是讓人沮喪,既然到最后終將是塵歸塵,土歸土,那么活著的意義是什么?
有效的說法“波動影響”:
我們每個人,即使沒有意識層面的目標或這方面的知識,也都會形成中心影響力,影響周圍的人許多年甚至許多代。我們對其他人的影響會再傳遞給更多的人,就好像池塘中的漣漪一樣一圈一圈地擴散出去,直到再也看不見了。這里并不是指你的身影或者名聲,而是某些特質、智慧、教導、或給他人的舒適的感覺等等。
另一方面從物理角度,每個人死后在分子水平上又將重新成為自然的一部分,重新為未來的世界添磚加瓦。
死是最終的宿命,死亡的積極意義又在哪里?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托爾斯泰的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中,主角伊凡當死亡臨近時,他才真正開始覺知自己,意識到人生的意義。現實生活中,很多晚期癌癥患者非但沒有陷入麻木的絕望,反而做出了積極的改變,放棄了無關緊要的瑣碎之事,重新安排了人生的重心。
“所有的事情我都還沒有做”
對死亡的恐懼常常與人生虛度的感覺緊密相關。換句話說,你越不曾真正活過,對死亡的恐懼也就越強烈;你越不能充分體驗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面對死亡,克服焦慮,action——
尼采說:“愛你的命運,創造你所熱愛的人生。”
1.珍惜和感激
“想想我現在在這里活著是多么幸運,享受當下本身已經無比歡愉!”
這唯一的人生,應該充分地、好好地活著、盡可能減少遺憾。“你現在可以做點兒什么讓一年之后、或是五年之后,當你回首往事時,不再有新的遺憾嗎?”
2.實現潛能
許多人之所以感到絕望正是因為他們的夢想沒有成真,而更讓人絕望的是他們甚至從未努力爭取過。
我曾參與過一個小組活動,大家紛紛寫下自己的墓志銘,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然后把這些品質、理想細化到自己的人生計劃, 付諸于具體行動中。
人生沒有定式,每個人要自己選擇活得有價值、有意義、充分徹底,才不枉此生。
3.人際聯結
孤獨感很大程度上強化了死亡的痛苦,而實際上孤獨感以不同方式伴隨著我們一生,只是死亡時會強烈地感受到。
“你只能獨自走過那孤獨的山谷。”
在親密關系中,一個人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想法越多,對方也就越容易分享他們的。你越能做真實的自己,敞開自己,你的朋友關系也就越能深入長久。
一個讓人在世時就能感受到“波動影響”的方法,源自馬丁·塞利格曼:
想一個仍然在世,你非常感激卻從未向他/她表達過的人,花10分鐘的時間給那個人寫一封感謝信,在這里找一個人和你一起分享你們的感謝信。最后一步是,記得在不久之后拜訪一下那個人,帶上你的那封信,大聲讀給他/她聽。
覺知所有的一切都會消逝,時常提醒自己死亡這件事,會使我們更懂得珍惜當下。
“改變從來不會遲,你也永遠不算老。”
后記
當站在陽光里的人們害怕去看那死亡黑暗時,有一群人卻向往那黑暗的深淵。
朋友說,為什么很多自殺或者抑郁的人在大家眼里可是華麗光鮮、名利雙收,他們還缺什么呢?別人的痛苦,我們無法體會,很難懂得。
太多的詩人、藝術家、搖滾歌手,走向悲劇的宿命, 是人生遭遇、敏感性格造就了他們的才華橫溢、人格魅力——給人勇氣、治愈他人、感動世界,也正是這些讓他們終其一生苦苦掙扎,徘徊于無盡的痛苦和孤獨,終究還是逃不開自己的心魔,命運的玩笑。
如果說這叫作“萬物都有時”,這些人的“來過”至少留下了波動。。。波動一代又一代的人。 如果說感性是一種罪,可只有這些詩、音樂、藝術、愛能直擊人心,臨死銘記。?
“我所有的自負皆來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氣概都來自于我的軟弱。嘴里振振有詞是因為心里滿是懷疑,深情是因為痛恨自己無情。這世界沒有一件事情是虛空而生的,站在光里,背后就會有陰影,這深夜里一片寂靜,是因為你還沒有聽見聲音。”
這些看似陽光、開朗、關愛他人的人,很有可能只是戴著面具佯裝堅強、回家獨自舔著傷口、面壁絕望。也許他們的燦爛笑容只想換來同樣一個擁抱,他們的溫暖只想讓別人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與善意。而現實又往往回應了他們什么。。。
前兩天看了一個TED視頻,演講者是美國加利福尼亞的退休警官,他說每年會有1600個人從美麗的舊金山金門大橋上縱身躍下,少數人他們有幸救了下來,而這些自殺者最需要的是理解、聆聽和陪伴。
無論是死亡焦慮,還是抑郁厭世,這世界有太多痛苦的靈魂,盡可能地關心一下周遭的人,多一點耐心和時間去聆聽他們,也許你就是他們的一束光、一株救命稻草,即使撥開小小漣漪也能讓對方泛起生的希望 。
人世間走一遭,其實我們能做的,也只是掀起一道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