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微信推出“僅展示最近三天朋友圈”這個功能后,立刻有人嘗鮮了。點開他們的頭像,只能看到這三天里零零星星的一點內容,三天前發生了什么再也找不到蛛絲馬跡。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朋友圈成了我們了解一個人最快最便捷的渠道。
看看他分享了什么文章、音樂,去了哪,發表了什么心情,好像就能看到一個人的性格面貌了。
如果探究欲強一點,或是抱持著盡量抓取更多數據以便研究結果更準確的心態,翻遍他的朋友圈,就相當于了解他的成長史和心路歷程,算是做到知己知彼了。
可以說,看朋友圈還是有點幫助的。
但是現在,當你只能看到三天的朋友圈內容,想了解一個人難度加大,壓力也加大,如果你在三天前沒來得及去關注一個人,便很難間接地知道他身上發生了什么,想關注一個人,開始變得有期限了。
這種期限背后,有很多兜兜轉轉的小心思。當一個人選擇去勾選只展示三天的朋友圈,心里是有波瀾的。
- 02 -
引起關注,獲得存在感。
無論是只展示半年,還是選擇展示最近三天,甚至是徹底關閉朋友圈,都是一種改變。這種風吹草動看起來是不想暴露太多信息,不想被關注,但實際上卻可以通過改變來引起別人的注意。
“真正關心你的人一定會來問你為什么只展示三天朋友圈”,一位朋友這樣告訴我。
的確,這種改變成功地喚起了別人的好奇和猜測,他們要么主動詢問,要么會下意識地主動留意你的朋友圈內容。這種狀態好似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少了全部鋪陳的乏味,多了撩人的神秘感。
在每天繁復的朋友圈內容里,缺失反而成了一種珍貴,留白倒成了一種新意。
找補安全感
正如前面所說,朋友圈是了解一個人的快速通道,只要對方展示朋友圈內容,就意味著你自愿公開你的信息,不管手機另一端的那個人是誰。
但這種全面暴露并非是真正坦誠和讓人感到安全的,尤其是面對那些我們并不熟絡甚至是剛加上好友的人,我們并不確定把自己的生活雙手奉上是否合適。
如果選擇了朋友圈不可見,又顯得矯情小氣,那么索性就只展示最近三天的內容,找補了安全感,又體面。
有些人自嘲說,有了這個功能之后,再也不擔心自己的“黑歷史”被挖墳了,心里踏實多了。
從全面開放朋友圈到只展示三天,這是一個收緊的過程,這種收緊也是內心層面的折射。我們在信息過度溢出的時代,終于能抓住一塊保障安全感的浮萍。
減少羞恥感
并非每個人都有穩定的人格,即便再穩定,也會有那么些時刻是沖動的,在沖動之下我們選擇用朋友圈來宣泄情緒,雖然即刻得到了放松,事后來看,卻總會有一種不適感,這種不適就是內心的羞恥。
我們不能面對那時那刻的心情,連同那時那刻的自己也想一起否定。
平靜下來,你會覺得某一條朋友圈是幼稚的,是矯情的,是負能量的,是充滿了憤怒的,你不能接受自己有這樣一個部分,刪掉或許是最眼不見心不煩的方式,既不讓看客再有憑據去捕捉你的沖動,也不會讓心頭的羞恥感縈繞。
可畢竟刪掉總是要花費點功夫的,選擇只展示三天卻是簡單的。三天后的你,不必擔心被窺探三天前的心情,就好像那樣讓你羞恥的時刻從未真正發生過。
我問一個同樣選擇只展示三天朋友圈的人為什么,她說“人總是覺得三天前的自己是個傻X”,我說那如果可以選擇只展示一天的朋友圈呢?她說,“那我一定會選一天,因為昨天的我也是個傻X。”
- 03 -
其實關于這個新功能我最納悶的問題是:為什么是三天,為什么不是四天,不是一星期?
但我立刻覺得自己較真兒了,三天或許只是一個隨機選擇的虛數,它只是讓我們有一個機會去選擇自我暴露的程度,在我們感到不舒服感到不安全甚至只是心情不美麗的時候,我們可以按下一個開關,開啟自我調適的模式。
輕輕巧巧的一個選擇,讓我們長舒一口氣,讓我們暫時的獲得一種自我慰藉:就好像改變了朋友圈的展示天數,我們就能真正改變自己一樣。
網上流傳一個段子,“非好友可以看十條朋友圈,好友只能看最近三天朋友圈,請問,我加你們好友是為了什么呢?”
無論是出于什么樣的內心波瀾選擇只展示三天朋友圈內容,其實都是關掉了一個通道。當看到一個人的朋友圈只向你展示三天內容的時候,誰不會失落呢?
或許,對于我這種不時常刷微信的人來說,想看更多朋友圈內容,最合適的方式只能是把我關心的人刪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