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無聊的時候特別的喜歡翻看別人朋友圈,一邊看一邊還自己在內心默默吐槽。
最近發現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啟了微信僅展示三天朋友圈的功能。尤其是當你點開某個人的朋友圈,然后往下拉等待數據加載的時候,突然,映入你眼前的是“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時,你會作何感受?
是不是有點小失落,是不是彷佛聽見對方在說:讓你受驚了,我其實沒有屏蔽你哦;呵呵,比起看到只有一條橫線劃過的滋味,這確實算是比較蠻委婉了。
而我更好奇的是,那些開啟此功能的人內心是怎么想的?難道是看破紅塵不想玩朋友圈了?
簡單的說,在朋友圈僅展示三天的內容也是有好處的,就是閱后即焚。
比如對那些發了朋友圈過段時間又想刪了的人來說,現在有了僅三天可見的功能,就不用那么麻煩一條條去刪了,多好。
其實仔細想想會發現,越是想隱藏自己的人,反而是更渴望被關注的人,內心孤單感更強
在對比了幾個在TA自己朋友圈了有設置此功能的的朋友后,發現有一個共同點:
這些人大多都是以往在朋友圈里情緒比較活躍的小婊砸,哦,不,是朋友。
你幾乎不可能發現一個平時不怎么浪,朋友圈窮的只剩下轉發內容的人突然來個僅!三!天!可!見!
那就奇怪了,怎么平時朋友圈里曬生活,曬幸福,曬娃,滿眼望去都是詩的遠方的TA,現在又想著要過起陶淵明的生活了呢?
為此我特地去做了一番調查:有研究報告指出,一個人在朋友圈的樣子更接近他本性里面的隱性性格。
愛發朋友圈,內心期待他人的點贊和關注,就像一個孩子通過哭喊想要得到大人的關注一樣。孩子總是高估了別人對自己的興趣,一旦得到的關注低于自己的內心,就會失落。
而我們在社交網絡期望引起他人關注的的方法是發出各種信息,改變靜止的狀態。我們不停的更新狀態,也感覺自己仿佛到受到了極大的關注。
而無論是選擇只“展示三天朋友圈”,還是關閉朋友圈,都是打破靜止的方式,表示了一種改變,表面上看這只是一種自我保護式的隱藏信息,不想被看到更多,但是實際上,在社交網絡的每個改變的舉動,本質就是想引起關注。
有一句話說的好:每一個成人的內心都安住著一個小孩,那是童年的自己。這個小孩渴望受到關注、渴望被理解。
還有就是在逐漸魚龍混雜的朋友圈中,為了適當保護自己隱私
在QQ空間霸屏的十年前,誒,又回想起了當年晚修課,在那個安靜中又帶點喃喃細語的接頭交耳聲的教室里,低下頭,一只手靠附著課桌,一只手拿著諾基亞刷著QQ空間的夜晚。那個時候,在朋友發表的說說或是空間留言里面,都能不時的看到陌生的不是共同的好友在底下留言,這說明QQ還是一個不僅限于熟人之間的一個平臺。
顯然現在微信跟QQ不一樣,朋友圈僅限于共同好友之間的相互評論,而微信給人的感覺就像是,由最開始玩微信時的熟人圈到半熟人圈的加入再到最后三分熟,一分熟的人全部混雜在了一起。這是網絡社交圈擴大的必然趨勢,陌生人社交與熟人社交兩大細分領域界限逐漸模糊。
而這也同時引起了一些人對隱私保護的重視。
比如,我同事告訴我,最近有一個喝某某奶昔就能瘦身的掛著小眾創業的頭號的人加了她微信,第二天早上起來上班途中打開微信,看到微信首頁下方”發現“標著個紅色的”1“,很興奮,打開一看,原來是昨天加她微信的那個人在她半年前親戚家曬娃的那條朋友圈下面留的一條評論:這是你兒子嗎?真可愛;當時就把她嚇得毛骨悚然,立馬把那人拉黑了。
也有少數派,表面上是在隱藏自己,實質是安全感崩塌了而不得已做出的舉動
你選擇設置“僅展示三天朋友圈”的功能,是否表明你想選擇性的展露自己,而又不想被更多你不信任的人做出過多的研究和解讀。更進一步說,此時的你,是不是內心的安全感已經逐漸被所發的朋友圈一點一點瓦解,這時你內心那個每當在不安的時候就會發出警惕信號的聲音又出現了,就好比當年將真心都掏出來給另一個人時最后卻換來無比傷害,于是乎,你開始要做出收斂的舉動了。
這種自我保護意識下選擇的隱藏,讓我想起了大學時同班的一個女生,她一個月能回兩三次家,如果說她家在隔壁城市也就算了,但是她家離學校還蠻遠的,這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后來聽她自己說才知道,原來每當她感覺自己在外面受到了冷落時,就會有想回家的沖動,哪怕是回去歇息那么一下也好。
適度的在朋友圈隱藏自己與回到家的港灣避風倒顯得頗有幾分相似。最怕就是一時心血來潮發個朋友圈,事后又怕別人過度的解析你,議論你,真的去跟朋友圈較真你就輸了。
當然,還有一些人會說,我發朋友圈就當只是玩玩而已,何必那么認真呢?
只是,當刷朋友圈成為了你唯一打發時間的方式時,你要知道,那是源于對無聊的恐懼。想要成為二八定律那20%的人,你需要做時間的掌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