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去天津,前后聽了兩場相聲,看了一場戲。我想說說我的見聞和一些感受。
先說兩場相聲,用事實告訴我什么叫做邊際效用遞減。這兩場除了最后大軸的節(jié)目不一樣之外,前邊幾個基本上是排列組合換了換順序,雖然表演節(jié)目的人不同,讓我們都懷疑哥幾個是藝術(shù)家只會三段啊。不過現(xiàn)場的氣氛很好,捉放曹真的是好喜歡。也發(fā)現(xiàn)演員之間的實力差距非常大。隔行如隔山,我也并不能夠十分理解為什么同樣都是站在臺上,有的演員就有魅力,有的演員我就想讓他們快點下去。從我僅有的觀看體驗出發(fā),把這幾對演員分了三類,背詞、表演、有個人風格的表演。進入表演階段就算好看了吧。臺下觀眾也很有禮貌,演的好不好吧,反正都堅持鼓掌。不過最后一段真的是好,跟觀眾互動也好,氣氛也熱烈。基于我個人的體驗,反正是聽到最后一段,我覺得就算是值回票價。跟體育館聽小岳我有點失望相比,這兩次的40塊錢我覺得都不失望。
看戲是跟我爸半拉半騙帶著我媽一起買的票進場。票價便宜,最前排的座位也才50元。進去之后非常驚喜的發(fā)現(xiàn)不是像劇場一樣,而是擺著方桌的椅子,古色古香,戲臺子不大,演員和觀眾離得非常近,想點茶水瓜子也都有,遠處看著好像二樓還有包廂可以坐。我跟我爸媽買了最便宜的票坐在邊上,其實離舞臺也很近,唯一的缺憾是顯示唱詞字幕的牌子在我們的角度反光,看不清前邊一半。
買票進場的觀眾比我想象的要多很多,我以為冷冷清清,進來之后發(fā)現(xiàn)算是滿滿當當坐了2/3還要多。觀眾平均年齡是我的兩倍應該不成問題,畢竟老爺爺老奶奶還是多。比起前一天晚上在茶館聽相聲全是年輕人,坐的滿滿當當還加座,真是不一樣。
說實話我這個水平只能分辨出票友和專業(yè)的區(qū)別,專業(yè)里邊的好壞臺階還是不能分辨。唱了三出折子戲:一出翠屏山,一出猴戲,一出上天臺。第一出是潘巧云與和尚云雨,被丈夫知道,唱的啥我也聽不太清,到是比劃的那個大烏龜一下子就懂了。第二出武生唱的我更是啥也聽不見,有個疑問,是不是武生、武旦都不帶麥?防止武打動作/翻跟頭的時候聲音太大?不過人家跟頭翻得是真好,那么高的桌子,一下子就下來了。第三出是文戲,老生花臉對唱,可惜我不熟,沒辦法現(xiàn)場卡拉OK跟著哼唧。
從我為數(shù)不多的看戲經(jīng)歷來說,這場戲算是一般,畢竟便宜,第一次在湖濱劇院,那一幫老頭老太太又叫好又鼓掌的,胡琴的好也叫,真是教我看戲,我還沒反應過來哪里好,人家掌都鼓完了。在天蟾逸夫那次舞臺是真漂亮,唱許仙白娘子的又是夫妻倆,后半場我們又竄到前排去,看戲體驗也很好。散戲了出門的時候,聽到人家說下周見呀,突然覺得人家好幸福,每周這樣約戲,真的是。
和相聲相對的繁榮比起來,其他類別曲藝、戲曲顯得格外冷清。也許相聲在小劇場的重新繁榮,能夠重新培養(yǎng)消費者去茶館消費的習慣。看場電影是看,這又是真人表演,臺上臺下還有互動,有時候還會出錯看笑話,目前來說票價與電影票持平,真的希望會重新紅火。
到底是大家不接受這種過時的藝術(shù)形式過時了?還是大家壓根就不知道還有這種東西?或者是表演的內(nèi)容太過于老套,老瓶裝新酒才賣得掉?
我不知道。
不過五年前我們也沒辦法預料如今相聲有斷奶重歸市場的趨勢。我總覺得從群體層面觀察人性是沒有變化的,曾經(jīng)的市井藝術(shù)恰當?shù)臅r俱進,還是能夠吸引一百年后的新老百姓。
憑一己之力振興一個行業(yè)太難了,藝術(shù)家和大師快點長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