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北投的巷弄,復古的街道兩側盡是一棟棟老式平房,讓人仿佛錯覺時光倒置。
路力家器具的工作室便位于一處迂回小巷之中,推開工作室的舊式木紗門,一踏入屋內旋即聞到空氣飄散著木頭的天然香氣,環(huán)顧室內擺設,盡是一件件溫潤暖調的木作家具,其中一座結構簡約的木架上,擺放著一個個靜謐雅致的陶作器皿。無違和共處一方的木作與陶器,將彼此的美好加乘展現(xiàn),建構出一股質樸純凈的空間體驗。
帶著暖暖笑容前來打招呼的陳奕夫、許家毓,兩人分別為路力家器具的木器與陶器設計師。促使他們於 2014 年創(chuàng)業(yè)的動力,是於一次參訪丹麥著名木作工坊 PP M?bler 時,看到工匠師傅們即便多年來做著同一件事,仍舊充滿無盡的熱情與驕傲,當下所受到的震撼與感激之情成為兩人的創(chuàng)作信念,盼能將這股職人精神帶回臺灣、體現(xiàn)於生活,而日用的器物就是最好的傳遞媒介。
◤Q:兩位分別開始接觸木工、陶藝的契機是?
陳奕夫(以下簡稱陳):由于之前在科技業(yè)工作,公司的設計皆有固定的產品語言需要遵循,為了推陳出新,經常處於節(jié)奏快速的設計循環(huán)中。忙碌的生活型態(tài)下,促使我向往回到一個比較單純的狀態(tài),加上原本就喜歡自己動手做,便於假日閒暇時,去到位于新北市林口的 “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 邊做邊學,漸漸對木作的形體和結構產生興趣。
許家毓(以下簡稱許):我則是原本從事塑膠射出相關產業(yè),由于客戶需求以及成本考量,產品的設計多為功能導向,受到外觀上不能有太多個人特色的限制。陶藝算是下班后一種紓壓的興趣,由于陶土本質柔軟、可塑性強,僅需雙手便能隨心捏塑喜愛的形態(tài),十分有趣。
◤Q:決定將興趣轉為職志、并創(chuàng)立品牌的經歷過程是?
陳:接觸木作后,開始不斷嘗試做出自己喜歡的家具樣貌。大約在 2013 年左右,當時已將現(xiàn)在路力家器具《Y系列》的桌椅做出,并和朋友一同參加展覽。於此過程中,逐漸有了想要自己成立品牌的念頭。
許:其實是很沖動的決定,也有一部分是因緣際會。在我們有了自創(chuàng)品牌的想法時,剛好現(xiàn)在位于北投工作室的前任屋主決定要結束營運,因為空間不錯、加上又有木工機具,我們便與他討論接手工作室的相關事宜,更加確立想要自己創(chuàng)業(yè)的決心。
◤Q:木工與陶藝創(chuàng)作時的思考脈絡分別為何?
陳:以木作來說,通常是先考量外觀的型態(tài)以繪出草圖;接著挑選適性的木材來制作。像是作品中的《Y系列》,一開始是觀察到一根竹子裂開時,分歧處的線條十分優(yōu)美,加上當時想要嘗試曲木的制作工法,便向此延伸設計。
許:陶器的話,我會先去描繪、設想作品的樣貌,接著依據(jù)想要呈現(xiàn)的效果來選擇土質、塑形的方式、適宜的釉藥、以及窯烤的規(guī)劃處理。由于陶土含有的成分皆不同,於上釉時會產生相異的化學變化,甚至燒陶時火侯的溫度與時間也會影響最終的結果,每一步都須縝密考量,才能盡力達到心中理想的陶器形態(tài)。
◤Q:對于木作工藝技法,你的做法是?
陳:我們主要是將傳統(tǒng)的技術重新排列組合。木作的步驟普遍是一樣的,取料、裁切、組合、磨砂。木作家器具制作的方式,皆在尊重傳統(tǒng)技法的前提下,將結構性的部分做一些變化,既達到家具該有的結構強度,又能與現(xiàn)代家居生活相契合,這也是我看到的趨勢。
隨著傳統(tǒng)技法的演進,以及耗材與加工機具的推陳出新,一方面增進了制程的效率,同時也大幅提升木作的品質。舉其中 “膠合” 的例子來說,現(xiàn)今的技術已熟成到當一塊拚接的木板受到重擊,它不會從膠合處斷開,反而斷在木料本身。在技術不斷革新的浪潮下,如何秉持手作的基礎,將好的想法跳脫現(xiàn)有技術的束縛,是我們持續(xù)挑戰(zhàn)的部分。
◤Q:在陶作工藝制程上,有什么心得?
許:制陶的每個階段,只要稍有些微差異的處理方式,皆會影響到陶器最后燒成的樣貌。像我剛開始學陶作,一直摸索不到方向,曾在各大陶藝教室上課、或是在家看 YouTube 影片自學,但其實每個國家、每個師傅的手法皆不同,還是要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當學習制陶技藝到一定程度后,會發(fā)現(xiàn)要控制陶土實為不易。縱使我們普遍稱這項技術為陶藝,聽起來似乎是門藝術,但它骨子里卻十分講究科學。單看陶土的類別,就分有多種不同的礦物成分和組成比例;上釉方式也有分成噴釉、涂釉,不同的上法會改變釉藥面積與厚薄度,皆影響著燒陶時產生化學反應后的顏色變化。
◤Q:對兩位而言,「手作」傳遞的價值重要性為何?
陳:機器生產的一切基礎,皆來自手作。當然機器可以協(xié)助完成一些人力無法所及的事情,但自己動手做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嘗試去變換不同的解決辦法,時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新可能產生,未知的驚奇,這就是手作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臺灣有許多經驗豐富、技藝純熟的老師傅,這些都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重要資產。
我們透過對手作的堅持,希望將傳統(tǒng)工藝傳承下去,替現(xiàn)今工廠的產業(yè)斷層稍盡綿薄之力。一樣美好物件的制成,也許大眾看來需要耗費更多心力與資源;但相對的,若能讓欣賞它的人使用十幾、二十年,反倒是延續(xù)了物件生命,無形中善用了這份材料。路力家器具的精神,即為帶著一顆感激的心,盡力發(fā)揮每樣事物的最大價值,展現(xiàn)於日日所見的生活之中。
陳奕夫 & 許家毓
路力家器具兩位創(chuàng)辦人。負責木作開發(fā)的陳奕夫、以及專職陶器設計的許家毓,兩人從科技、制造業(yè)的繁忙生活中,轉為投入單純的手作領域;并將曾行旅丹麥木工坊所汲取的職人精神,呈現(xiàn)於生活器物的創(chuàng)作。
路力家器具 Lo Lat Furniture & Objects
2014年成立,為傳達參訪丹麥木工坊時,見師傅們懷抱著喜悅與驕傲的心持續(xù)創(chuàng)作出美好物件,當下內心油然而生的感動與感謝,因而將品牌名稱取自臺語發(fā)音的 Lo Lat,也就是臺灣老一輩人辛勤工作后,對彼此表達感謝付出的問候用語。借由溫潤樸實的木作家俱、靜謐優(yōu)雅的陶器,向工藝材料以及職人師傅的用心,傳達滿溢的感激之情。
Web.www.lolat.co
FB.lolat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