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結束了為期一年讀書俱樂部的閱讀計劃,同時完成畢業(yè)論文之后,乘著即將畢業(yè)前這段空閑時間,再次拿起書柜未讀的書開始閱讀。本周精讀的是萬維鋼的《萬萬沒想到》,主題是“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
? ? ? ? 作者萬維鋼是得到專欄《精英日課》的主講,擅長于追蹤西方精英在經濟、社會、科技、管理學等領域思想的新突破,解讀英文世界的好書好文。這本《萬萬沒想到》即是收錄了萬維鋼的部分文章和書評,對如何理解和運用理工科思維進行了解讀和詮釋。書中通過嚴謹的科學實驗得到的結論,以顛覆了原本存在于常人思維中的錯誤觀念;同時,還提供了獲得理性理解世界的方法和技巧,對我們評判新知識,提升辨別力,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書的內容按照書里三章的結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1、放棄文人思維,反常識思考;2、避免無效閱讀,提高學習力;3、學會刻意練習,防止自動化。
一、放棄文人思維,反常識思考
? ? ? ? 文人思維,是本書中提到的一個概念:一種帶有主觀性的原始思維,傾向于用感性的思維去理解世界、解釋問題。與之相反的是理工科思維,則可以通過評估、量化進行反常識思考,從而得出理性的結論。
? ? ? ? 文人思維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是依賴直覺,二是摻雜觀點,三是喜歡細節(jié)。
(1)依賴直覺
? ? ? ? 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書中,把人的思維系統(tǒng)分為“系統(tǒng)1”和“系統(tǒng)2”。系統(tǒng)1屬于直覺,能夠自動運作,能迅速對事物進行分辨;而系統(tǒng)2則不同,是需要我們集中注意力進行的復雜計算。這是反映人類長期進化結果的一種機制,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當遇到來自外在的風險時,依賴直覺的方法可以節(jié)約思考、計算時所消耗得大量能量,根據經驗立即決策,做到防患于未然。由于這種思考方式只關注表象,不夠嚴謹,所以得出的結論只能是估計、大約,甚至是經驗之談。當人們從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出發(fā),習慣于相信直覺給出的快速答案,也容易被直覺誤導,犯下錯誤。理工科思維則不同,它時時刻刻強調嚴謹,要求全面地、細致地、客觀地考察問題,習慣于靠數據、計算和實證來解決問題。
(2)摻雜觀點
? ? ? ? 摻雜觀點的表現(xiàn)很多,其中一個比較顯著的是“確認偏誤”,即在一開始認定的結果基礎上,去尋找的新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所以,文人思維有一種先入為主的主觀表象,通常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標簽化,以為自己找到的那個價值和工具就是解決問題的萬能鑰匙,事實上卻使問題本身更復雜,更混亂。這與理工科思維有著明顯的不同,理工科思維是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環(huán)境應對不同的訴求,并隨時根據新情況調整策略。
(3)喜歡細節(jié)
? ? ? ? 在《萬萬沒想到》這本書中,萬維鋼將其稱之為“具體思維”。他認為,當我們需要做決定的時候,我們考慮的是具體的事、具體的人和他們具體的表情。這就使得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依賴自己固有的經驗,而不會做出理性的分析。比如,我們不會把錢借給一個名聲不好的壞人,但我們愿意把錢借給眾所周知的好人。
? ? ? ? 書中提到,文人思維喜歡將通過依賴直覺、摻雜觀點、喜歡細節(jié)得出的結論稱之為“常識”,并四處宣揚,用來指導實踐。如果我們倚仗這些眾所周知的常識看待事物,分析問題,就習慣性地進入了一個邏輯陷阱。在這個陷阱中,我們會想當然地認為“大家知道并且都認同”的一定是對的,不再試圖進行客觀地觀察和分析,也不再推理和查找問題的另一面,甚至忘記了問一句“為什么”。而這個問“為什么”恰恰就是反常識思考,對常識進行科學的質疑。這種質疑的方法就是理工科思維,它使我們能夠辨別并且靈活地運用常識,突破常規(guī)的限制,發(fā)現(xiàn)真正的問題。
? ? ? ? 生活中我們又該如何訓練自己的理工科思維呢?《萬萬沒想到》給我們提供了解決辦法:取舍思維“trade off”。意思就是當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時,我愿意犧牲(off)這個,來換取(trade)那個。這里面包含兩個因素,一是評估,二是量化。
(1)評估。要進行取舍思維,首先知道每一個事物的利弊。凡事有利必有弊,而利弊都不是無限大的。
(2)量化。決策之前,對目標或任務進行評估,通過量化輸入和預計輸出,得出量化的分析結果,從而作出理性的決定。這是理性的思考方法,也是科學的決策方法。
二、避免無效閱讀,提高學習力
? ? ? ?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那么怎樣才能進行科學地閱讀,在閱讀的精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呢?在《萬萬沒想到》第二部分就教給我們兩個用理工科思維進行科學閱讀的技巧:高效沖浪和強力研讀。
(1)高效沖浪
? ? ? ? 指提高網絡閱讀的效率和深度。網絡信息量大且繁雜,所以這本書提出了一種由粗到細的精讀方法,包括三個步驟:隨便翻翻、略讀和精讀。
? ? ? ? 隨便翻翻。首先把與我們閱讀主題相關或相似的文章在瀏覽器中一一打開,只點不讀,而后進行海選,用一個相對比較低的門檻快速淘汰絕大部分候選者,減少時間的浪費。
? ? ? ? 略讀。針對已經打開的隨便翻翻挑選出來的頁面,一條一條地快速瀏覽其中的內容,一旦看到值得仔細讀的內容,就把它臨時保存下來,這樣就能快速處理掉雞肋信息,而且還能加深印象。
? ? ? ? 精讀。利用空閑時間把略讀留下的文章仔細讀完,而且一旦發(fā)現(xiàn)內容確實不錯,可以使用印象筆記等軟件進行在線保存,方便日后查找使用。這種高效沖浪的閱讀方式是提高網上閱讀效率的好辦法,能夠對閱讀內容進行類比、遴選,避免我們浪費時間閱讀品質較差的文章。
(2)強力研讀
? ? ? ? 強力研讀是針對實體書的閱讀方法。其目的在于把書中的精華內容提取出來,進行消化吸收。強力研讀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一本書讀兩遍,讀完一遍馬上再讀一遍。其中,第一遍是正常通讀,不能追求速度快,慢慢欣賞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讀第二遍的時候,就要盡量避免挨個字讀,還要把書中作為例子的故事跳過去。簡單點說,第一遍讀是為了陷進去,第二遍讀是為了跳出來。
? ? ? ? 因此讀第二遍才是強力研讀的關鍵。怎樣在讀第二遍的時候“跳出來”呢?書中給出的答案是做好讀書筆記,讀一章、記一章筆記,直到讀完為止。在記錄的過程中,要牢記好讀書筆記的四個要求:
一是要清晰地表現(xiàn)每一章的邏輯脈絡;
二是要帶走書中所有的亮點;
三是要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四是發(fā)現(xiàn)這本書和以前讀過的其他書或文章的聯(lián)系。
? ? ? ? 通過記錄讀書筆記,我們才會真正理解書中的脈絡,領會作者的真實用意,充分消化吸收書中的觀點,最終成為我們自己的見解和知識。
三、學會刻意練習,防止自動化
? ? ? ? 為了保持競爭優(yōu)勢,很多人信奉的教條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直到練習一萬小時。但是這種高強度的重復練習很容易引發(fā)一種傾向,那就是行為的“自動化”。這種“自動化”就是一種肌肉記憶,只會在一種情況下發(fā)生,那就是在我們把一件事練熟之后。自動化會讓我們待在舒適區(qū),之后則不思進取。所以,想要把自己變成高手,光知道練習“一萬小時”的口號沒有任何意義,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有效訓練方法。這種方法就是佛羅里達大學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刻意練習”。作者萬維鋼將其總結為以下四條法則:一是只在“學習區(qū)”練習;二是掌握套路;三是即時反饋;四是高度集中。? ? ?
(1)只在學習區(qū)練習
? ? ? ?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qū)域:最里面一層是“舒適區(qū)”,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qū)”,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夾在二者中間的則是“學習區(qū)”。需要注意的是,在舒適區(qū)做事,叫生活;在學習區(qū)做事,才叫練習。舒適區(qū)讓我們滿足于現(xiàn)狀,恐慌區(qū)則讓我們談虎色變。如果我們止步于舒適區(qū),就無法獲得新知識、新技能、新成就;想要獲得成功,就要學會挑戰(zhàn)自己,離開舒適區(qū),讓自己在學習區(qū)進行練習,這才是有效的練習、有質量的練習。如果想要做到持續(xù)進步,那就強迫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持續(xù)在學習區(qū)學習、工作。
(2)掌握套路
? ? ? ? 套路是一種結構化、模塊化的訓練方法。普通人與專家的區(qū)別也正是套路的掌握和使用上。專家做的事情,就是使用有限的短期工作記憶,去調動自己幾乎無限的長期工作記憶。而刻意練習,就是在大腦中建立長期工作記憶的過程。《萬萬沒想到》書中用電腦配件來形容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的差別。短期記憶類似于電腦的內存,是指人腦在同一時刻能夠處理的事情的個數,一般不會超過四個,這跟智商有關系,而且很難通過訓練得到提高。長期記憶則不同,類似于計算機硬盤,存儲了我們的知識和技能。在大腦里,長期記憶是以神經網絡的形式運作,必須通過訓練才能存儲,而且具有高度的結構性。心理學家把這種結構稱為“塊”。
(3)即時反饋
? ? ? ? 即時反饋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隨時確定練習方式的正確性,并及時加以糾正。換句話說,就是最好有個教練能夠時時刻刻指出錯誤。所以,從某種角度看,刻意練習的本質就是以錯誤為中心的練習。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辦法是考試和測驗,考試也是一種反饋,沒有測驗,我們的知識只是幻覺。
(4)高度集中
? ? ? ? 高度集中就是要求我們在練習的時候,排除外在干擾,保持高度專注。練習時間的長短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關鍵在于是否做到高度集中。書中提供了兩個行之有效的辦法:一是創(chuàng)造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二是學會單獨練習。
? ? ? ? 總的來說,《萬萬沒想到》這本書主要講了三個部分內容:首先,放棄文人思維,反常識思考。對于文人思維通過依賴直覺、摻雜觀點、喜歡細節(jié)得出常識,我們要通過理性的評估和量化進行分析,然后作出科學的取舍決策。其次,避免無效閱讀,提高學習力。好的學習方法能夠讓人迅速提高知識獲取速度,甚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效沖浪和強力研讀兩種方法對于拓展閱讀的深度和效率非常管用。最后,學會刻意練習,防止自動化。盲目地練習很容易讓我們形成自動化的行為習慣,使我們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而刻意練習的方法,堅持只在學習區(qū)練習、掌握套路、用好即時反饋、保持高度集中,才能夠讓練習更加有效。
? ? ? ? 書的前半部分寫的相對比較精彩(后面最后一章就顯得乏味些了),在讀的過程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少之前讀過書籍理論的影子,像《思考,快與慢》的“確認偏誤”、《象與騎象人》、《正義之心》的“為什么無法說服他人”、《邏輯思維》的關于概率論在日常生活中的論述等等,所以按照作者的說法,書中“反常識”的內容其實已經處于我的舒適區(qū),那么關于“強力研讀”寫讀書筆記則是我一直在做但沒有進行系統(tǒng)總結的事情,還有作者講到刻意練習不是寓教于樂,是痛苦的,如果想要站到世界頂尖的賽場上,就不能輸在任何一個起跑線上,否則就只配坐在觀眾席中,這些都是讓我十分觸動的地方。但我并不贊同用“反常識”消滅常識,有些東西比如美比如藝術并不是能夠用公式定律能夠推導的,過分強調理性也容易變成教條固執(zhí)(就比如某博士夫妻的公式相聲),所以讀的過程中我一直抱有警惕之心。這并不妨礙我對作者的欣賞,聰明的人腦中存在著兩種甚至多種相互矛盾的思維,就算是拓寬思路,讀這本書也蠻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