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幾日,發生了一件事,娛樂圈的一位男藝人猝然離世。網絡上一片嘩然,在人們紛紛表示悼念和惋惜的時候,一部分人也表現出了好奇或者說興奮,開始深扒其死因、探尋其身前事,甚至連一眾明星也被迫牽涉其中,接受所謂道德的指責和良心的拷問。
? ? ? 這些人指責的重點大致分為幾類:他都死了你還有心情發你做什么的微博?大家都發微博悼念你居然不發?他就是被你的粉絲謾罵才最終導致這樣的結局等等。有人這樣說當然不奇怪,可怕的是有很多人愿意為這樣的言論點贊。這些人指責他人對這位男藝人的網絡暴力對其所致的不可挽回的傷害,卻又反過來用網絡暴力來攻擊別人。
? ? ? “網絡暴力”縱橫已久。我能記起最初最清楚的網絡暴力是“袁姍姍滾出娛樂圈”,從最開始對于造型的批評上升至人身攻擊并一度登上話題榜頭條,后來故事的主人公以“愛的罵罵”、“馬甲線女王”等話題扭轉頹勢,網絡風向迅速逆轉,似乎人人都是難以言表的贊美。袁姍姍是幸運的。
? ? ? 期間還有一段時間,網易公開課上出現了一段演講——《萊溫斯基:羞辱的代價》,很長時間這段演講都在點擊量的第一位。萊溫斯基講述了她與克林頓那段難以啟齒的往事,并控訴了網絡暴力帶給人的傷害。我最開始看到這段視頻的時候有點猶豫,她的觀點是對的,但她的身份是尷尬的,讓我總有一種她不過是為自己洗白的想法。直到現在網絡暴力越來越嚴重,尤其是道德綁架愈演愈烈,我開始重新審視這段演講。
? ? ? 萊溫斯基被人羞辱的原因來源于人們對婚內出軌的痛恨,這其中牽扯的人們對男女當事者雙方的差別對待所顯現的性別歧視姑且拋開不談,單看人們對萊溫斯基的態度,無非因為她當了“第三者”。“第三者”的確令人討厭并且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人們的指責無可厚非,正巧因為當事人是公眾人物,原本只是三個人的或者兩個家庭的問題成了被整個國家追逐的話題,人人都來表達自己正義的看法,但效果卻是不一樣了。這正是網絡暴力的可怕之處——不在“看法”,而在“人人”。
? ? ? 一部分人有意為之試圖引導輿論來制造話題,而大部分人只是單純表達看法。表達看法的我們認為只是說出了自己心里的看法,有什么了不起。但當幾百人幾萬人幾百萬人同時表達批評指責的言論時,就成了可以殺人于無形的利刃。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在表達對一種行為的態度,但最終卻會演化為對一個人的攻擊,甚至導致不可挽回的后果。我們是無意的,但承載我們觀點和情緒的那個人更是無辜的。當慘劇發生,人人都不認為自己的言論是壓垮駱駝的那一根稻草。我們都不是,我們又都是。
? ? ? 我想,我們應該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言論,要學會合理表達自己的看法,不要讓一個人成為一種態度和情緒的犧牲品。
2016年9月18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