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曰,詩人余光中先生與世長辭,引起學界與海峽兩岸廣大讀者的高度關注。在這寒冷的冬季,碩風嗖嗖,天空陰沉,大家為一代文學巨擘的隕落深感痛惜,陷入哀思之中。
說起余先生,他初露鋒芒,就充分顯示了深厚的文學根柢和不凡的才氣,21歲時,一曲《鄉愁》撩撥起國人對家國一統的強烈愿望,唱遍大江南北,唱遍海峽兩岸,這首美麗哀愁的曲子引起無數游子與國人的共鳴,令余光中先生早年就馳譽海內外。可能是《鄉愁》的光芒太耀眼,無論是老嫗還是孩童,一提起余光中,大家就不由自主地想到這首詩作。從此鄉愁之曲綿綿流蕩在海峽兩岸的每一寸土地,鄉愁的花簌簌灑落在大江南北的每一個角落。
如今,魂歸西天的余先生不知是否還會吟唱著“鄉愁”的悲音,但《鄉愁》之音注定在中華大地綿綿不絕,它一直就具有一種穿越時空、穿越生死的藝術魅力。
我們可別因為一曲“鄉愁”而忽略了余先生身上更耀眼的光環。他值得我們景仰的亮點太多,他就像一枚鉆石,各個方向都能發出璀璨的光。
余先生作品的高度還在于其古典美,我總覺得他不是一位現代詩人,而是從詩經中走來的一位翩翩美男,或是從漢宮唐闕中走來的儒雅俊才。古典詩詞總能被他恰如其分地化用在現代詩歌中,閃爍著不可思議的靈光。在他的散文的字里行間,隨處可見而又不動聲色地暗藏著大量典故,古典東方之美凌波而來。他繡口一吐,就是穿越千年的永恒絕唱。讀他的作品,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評論,就算是譯文,都能讓人沉醉于古典的空靈澄澈的境界。特別是他的散文《聽聽那冷雨》,中國古典詩詞的意趣在被賦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余先生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和對社會現實的敏感力,再加上他天才般的藝術創造力,造就了他獨特的文風。
有人說余先生是一個睿智有趣的人。我從他幽默調侃的筆調、嬉笑怒罵的訴說,可窺其一斑。他曾經戲談不愿讓女兒長大,想把女兒用急凍術久藏,而又傷感喟嘆,她的男友遲早會騎了駿馬或摩托車來把她吻醒,這樣詼諧的語言里,飽含著他那因子女離巢飛走而從心底泛起的酸楚惆悵。
他的這種幽默風趣不止流露在筆端,在生活中也常常是俯仰即拾。
有一次,他帶著妻子和兩個女兒參加一個央視的節目,剛到節目組,有人問他家人到了沒,他連忙回答妻子來了百分百,女兒來了百分之五十,引來串串笑聲,讓大家頓時沉浸入歡快的氣氛中。拍完照,余先生對自己的那張偷笑的搶拍照片很滿意,有人跟他開玩笑,問是不是在想著初戀,初戀是誰。他帶著笑意看著一邊的妻子說:“可能吧,但這不能說,因為我太太在這。”他總是能這樣,給身邊的人帶來歡樂。
余先生把文字總是玩的這么宛轉圓熟,因此,在平時的語言交流中,也能把平凡樸素的詞語安排在意想不到之處,讓它陡起突兀奇詭的強烈光芒。
骨骼俊朗的白發詩人余光中先生在12月14日已駕鶴西游,他帶著耿耿赤子之心、殷殷家園之情去了極樂的西天,留給我們通古變今的佳作、嘆為觀止的詩文。人們對他的緬懷將會永恒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