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次接觸《指南》,大概是《指南》剛頒布時,2012 年。
? ? 那時,人手一本《指南》,沒事的時候,就喜歡看《指南》,好像那時還參加過《指南》培訓,對專家的話奉若神靈,把專家說的每句話都記在本本上,隨時翻看,也隨手記在書上,保證看書時能及時溫故知新,印象最深的是專家說的:幼兒的學習方式是:“做中學(直接感知),玩中學(實際操作),生活中學(親身體驗)”!為了這個學習方式,當時不知道記了多少遍,總也記不住,每次用時,都要翻看《指南》;
? ? 《指南》中還有一句話:“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專家解讀是:“發展的暫時落后,并不代表孩子不行”,“孩子不是勻速發展,而是變速發展”,“要學會靜等花開”……
? 這句話對我影響很大。因為當時大女兒正上高中,成績不是很好,我很焦慮,著急;這個時候,《指南》中的這句話,一下子讓我醍醐灌頂,我也自我安慰到:女兒這朵花不是不開,只是遲開而已,瞬間,心中順服不少;
? 第二次細讀《指南》,是2015年評職稱。當時是副高放開的第二年,有試講和答辯環節。答辯因為不知道答辯什么,就把與幼兒教育相關的所有文件都看了很多遍,其中就包括《指南》。
? ? 這次讀《指南》,相比第一次,我又有了新的認知。《指南》注重幼兒對各種活動的感知。如科學領域的“數學認知”目標1:“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目標2:“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系”;注重引導幼兒在感知中去理解,在感知中去體驗,在感知中去發現,在感知中去探索……以感知為前提,注重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淡化技能的掌握!對《指南》新的認知,于當時的答辯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 ? ? 如今,我又再次細讀《指南》。之所以又細讀,是因為每次對“觀察記錄”的分析!因為要結合《指南》,對標《指南》,從中找出與觀察的現象相對應的理論依據,再依照理論依據尋找教師指導策略。每次寫一個“觀察記錄”,就要把《指南》從頭到尾細讀一遍,每個領域,每個目標,每個教育建議,都要細細品味,然后再來分析自己的觀察記錄,覺得就像有一盞明燈在指引自己,心中再也不慌慌然了!
? 所以,《指南》對我來說,是百看不厭的。每次看,都有收獲;每次看,都能讓我耳目一新,都能讓我有新的理解,新的發現!又像一位相交多年的好友,時時給我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