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部分人的生活是重復的,但重復并不代表無趣,就好像春節每年都過,每到這時候,卻總有很多人翹首期盼;即便過年無趣了,那也只是部分人的、片面的、短暫的,機智如你,總能找到調整的辦法,切莫把無趣過成了過程就好!
? ? 即使這必然將是你生命周期的一站,有如鐘表,每轉一輪總是會指向12點,但那又能怎樣呢,你總能在1點到11點之間,心存希冀,活出精彩!只要用心,到處都有小確幸!
? ? 既然沒能跳脫出上下五千年,那循規蹈矩也不算自個沒創意。
? ? 雖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但畢竟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別管形式怎樣,活就是了。
? ? 太陽升起,東方既白,一始至終,但一樣有“夕陽高處畫屏開”、“醉倚欄桿看晚霞”的風姿綽約。
? ? 不能免俗,不如調情。
? ? 燈還是那盞燈,三度亮度調節,一明一暖一亮,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來說,燈首先是一個具體存在的實物,可以做裝飾品,從社會人文層面來說它的發明是作為一種照明的工具,再開放一點,不妨讓它性感一回,燈光搖身一變成了氣氛的調劑師:全家人聚餐時,不妨明亮一些;而夫妻二人準備燭光共盞時,不妨來一道溫和的暗調暖光配合,這更適合催發浪漫的氛圍,也更更符合故事劇情的延展。
? ?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如養養花。你養花嗎?如果你也養花,你是否會定期給花澆水,且不論打磨心性這一茬,你是否在澆水的儀式中找到自己的情趣?拿我家的綠蘿來說吧,它會被擺放著一些特別的位置上,按照我的設計開枝散葉,最終長成我想要的模樣。
? ? 看吧,我們其實可以在生活的儀式中重新定義快樂,需要儀式本身也是一種儀式,為了讓我們能更聚焦在當下的生活。
? ? 偶的翻開日歷,紅黑相間的數字排開,下意識的反應:中國除了人口眾多,節日也多,為什么這么多的傳統節日,文明、文化傳承?想必生活有時候需要儀式感。
? ? 相戀十余年、結婚四年,好像我只有在剛追求我老婆的前幾年比較會談戀愛吧,寫情書、送禮物、約會···,再看看現在,生活都過成了一鍋粥,那些久不用的浪漫細胞也慢慢退化了;“鬼”話都是用來騙“人”的,“找對了人天天都是情人節”,竊以為不然,情侶生活需要儀式感,不為歡喜,但你的另一半大概會希望在情人節當天收到你的花或是別的禮物,說不好到底為什么非要這樣做,但不這樣做,一通埋怨是少不了的,so,大家都省省心,茲當認為生活總是要有儀式感吧。
? ? 玩游戲的去網咖,看電影就電影院,是家里沒電腦還是手機不能看電影?都不是,因為前者的做法有感覺嘛!人是環境的產物,而從以上幾點來看,儀式通常是某一些特定的環境,所以人是需要儀式感的!
? ? 生活需要有儀式感,但怎么活不重要,你想怎么活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