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于家鄉古城的一種民間游戲跋具。葫蘆悶也稱葫蘆運、葫蘆問、葫蘆笨。博得終點南極仙翁為壽星,有著升官致富賭運氣送福祿保護家宅平安等多種寓意,福祿壽三星齊備,也是古老民間世俗對生活理想的祈盼。
一張似年畫的彩色圖紙,兩粒六面骰子,每人自認一個棋子,將葫蘆悶圖紙放在米篩或平整的地方攤平,參與玩樂的人員圍在一起,或隨意蹲站坐,便可開始博玩,這就是早時在過年時玩葫蘆悶的場景。
不知能否讓家鄉古城的中老年人留有印象呢?葫蘆悶圖紙,外方內圓的畫面構圖內容,圓形者呈逆時針螺旋軌狀,向內三圈半繞達中心;方角是在圖紙圍繞圓圖的外四角裝飾置圖:葫蘆芭蕉、紅緞金錢、靈芝如意、寶劍詩書。博玩時以葫蘆芭蕉方位為棋子入口,依兩骰子擲出的點數2至12點來決定棋子的進退挪位,爭先向圖案中心移進,先行扺達“老仙”圖案者即勝出。
葫蘆悶圖紙上的圖案包括有: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等傳說中的八仙,以及財神劉海牽蟾(龜)、月兔、驢子(馬)、葫蘆、公雞、老虎(貓)、鯉魚、仙鶴、花鹿、龍、牛、金鐘、銅錢、芭蕉、蓮荷等23個圖案。而每個圖案兩兩成對便有了46個圖案,再加上位居終點的老仙(壽星南極仙翁),合起來總共有47個圖案。
記得古城里的人們,那個時代所玩樂葫蘆悶,一般多在農歷除夕至元霄節期間,過年節慶,老老少少手頭有了些許的“過年”(小紅包)余錢,此時老輩們會將手繪在牛皮紙上的葫蘆悶圖紙取出,招呼“厝邊頭尾”或族親成員進行跋賽,老少同樂。參與玩葫蘆悶者多為女性,因以娛樂為主,貳叁分、一兩角錢的賭資輸贏也相對微薄。正所謂應了老早古城一句俗語:“初一二,跋家己”,當真其樂融融,小賭怡情。
據傳,玩跋葫蘆悶,其規則大概由100條左右富有鄉音鄉調的口訣組成,參與者每人自認一個棋子,從第一格圖案月兔入手擲博,每人輪流擲骰子。擲骰子最小的兩點“幺幺驢”(第一位月免。2點即第二位驢子)開始,“三矸仔”(葫蘆可當盛酒的酒瓶使用,故稱酒矸仔),“四乞”(鐵拐李拄鐵拐背葫蘆形態如乞丐),“五雞”,“六貓”(實為老虎,玩樂中稱虎為貓),“七賓”(呂洞賓持拂塵),“八鯉”(鯉魚),“九肥”(漢鐘離坦胸露乳手握芭蕉扇,形象肥胖,故稱大肥仔),“十浸”(第十位的月兔,擲到這個圖位,按規則退回到始發點的月兔位置,也就是雖然骰子擲了10點,還是需要退到對應的第一位,意為不走動,“呆浸”在原地位置),“十一孽”(張果老手拿魚鼓似剪刀,入手最吉好的位置,直接向內圈進二十三位,所以孽也稱為剪或者吉仔),“十二葫蘆顛倒勼”(退到對應的第三位葫蘆酒矸仔處,勼,顛倒縮退回位)。
玩跋葫蘆悶,有這幾個基本規則可循,首先是擲骰子后,棋子先按點數沿圈道逆時針順序,一點一個圖案向中心圖案進發靠近,然后找到相對應的圖案,移動跳到該位置。但很多時候,棋子往往已快到達終點了,由于擲出的數字不佳,對應的圖案反而在外圍,那只能退回,功虧一簣。此時擲賽者可是懊悔不已,往往“蹔塗拍大腿”,卻又無可奈何。這也是葫蘆悶博賽,勝與敗瞬息間轉換,具有偶然和不可確定性的刺激所在;其次是后來者占位規則,當某一個圖案已經先占有棋子時,后來者擲出的點數,正好棋子也挪移到這個位置,就可以將前者的位置擠占(趕走),被擠的棋子只能移動到圖紙上另一個對應的圖案位,這時可能是前進,也可能后退,依圖位而確定;再者便是另一個意外情況了,如果已經有兩位跋賽者的兩個棋子出現占位的情況下,而當第三人的棋子也恰巧擲到該圖案,因圖紙上同一圖案只有兩個,游戲便無法繼續,這種情況只能算和局,稱作“三同和為貴”,則重新開始起跋。
圍觀或者參與葫蘆悶玩樂,從那詼諧而上口的本土鄉調,所搭配起來的游戲口訣,極富吉祥、幽默、俚俗的規則寓意,那也算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沿承,慨當寓教于樂。
閩南地區流傳有不同版本的葫蘆悶玩法規則和跋搏口訣,但地處東海一隅的銅山古城民間特有腔調,口訣表述得卻更為“到位”和“斗句”(押韻)。比如,當棋子占在內圈的金鐘圖位,如擲出點數5點,便可到達終點勝出,輪到擲骰者時,其手上動作往往會先蓄勢,扲骰子在胸前從內往外擲骰子,和著手勢同時配合著喊喝:“鐘五贏一步了”!又比如,外圈的金鐘在第十六的圖位,如果擲出個9點數,棋子移到銅錢圖位,便一下子可跳進到對應相同圖案,也就是與終點僅隔一格的銅錢位置,那么,成功在望一步之遙了,這時喊出的口訣便是:“鐘九肉炒酒”!意思為擲骰者馬上就贏錢,大家可有得酒肉吃了。如此等等。
當然還有些口訣,通過人們玩樂時的不斷總結改良,故意“偏叫歪叫”,以求達到歪打正著的效果。比如把葫蘆圖案稱為“酒矸仔”,同時或也參照圖形的形象貌似,將它故意:稱為“蟾蜍”。起始擲骰子投出數字2點,“幺幺驢,騎蟾蜍”,因第二第三位是驢和葫蘆,擲數2點或者3點還是不錯的;如是3點數,就像第二位置的驢子是追騎著第三位的葫蘆(偏叫蟾蜍)一樣,馬上可跳到驢位對應的第十四圖位,類似的口訣,玩樂時比比皆是。“孽仔孽咚啾”(咚,諧呂洞賓,啾,指呂洞賓的拂塵尾的絲毫揮舞狀);“鹿七腳剛直”(梅花之鹿內圈位加7點達終點勝出了,圖上屈腿欲跑的鹿兒不用再跑之意);又如“馬九攏免走”(故意指牛為馬)、“賓十撈水龜”、“掃八一個月”、“掃九攏沒走”等等喜聞樂見。
再比如擲骰子時乘勝追擊的口訣呼號:“笛嗒四,好景致”,指十七圖位的韓湘子吹笛子,擲數4點時,可沖至最靠近終點處。借勢乘勝,如再能幸運的擲出個6點數或者7點數,都是不錯的數字,所以口訣表達為“笛嗒連吹六七聲”,便可以更進一步跳移到終點附近的牛或芭蕉圖位,當真可遇不可求。還有“雞五,十一攏”,雞擲數5點來到銅錢位,只要再來個單數便達終點壽星位,全盤“攏統”贏勝。而口訣“會肥著會食”,期望擲個10的數字,“食”這里有統一吃掉和數字十的意思。
跋賽葫蘆悶過程中,當擲者骰子出手喊口訣的瞬間,時常有對手會故意擾局唱些反調的口訣。沒想到的是,還真往往遂了對手之意,或者一言中的,擲骰者惱羞成怒,氣憤不過而引發雙方爭吵,參與者圍觀者起哄嬉笑,一時間氣氛濃烈,高潮迭起。
只可惜這個盛行于民國初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古老且極具鄉土特色的葫蘆悶跋賽游戲,到后來漸漸地被“飛行旗(飛機棋)”、蛇梯棋、先進電玩“大富翁”等類似的博具所取代,在家鄉古城內外幾乎銷聲匿跡了。
前些日子,從朋友處遇然尋得一張紅藍雙色的葫蘆悶圖紙(上圖),幾個兒少時的玩伴興奮得如同老頑童,大家慢慢回憶游戲口訣和跋玩細節,幸福感滿滿的。朱顏辭鏡花辭樹,但那跋賽的場景、古城鄉音腔調,充滿詼諧趣味的葫蘆悶口訣總是印留在腦海里,也幾在眼前。
怎么?有興趣?不然大伙兒得空來玩樂玩樂,您意下如何?好吧,請允許我扲骰子,先來領個頭:“七賓八鯉九肥十一孽啊”……
? ? ? ? ? ? ? ? ? ? ? ? ? ? ? ? ? 2017/07/06稿
? 附:圖案及前店對應棋位
兔(1/10,差9位);驢(2/14,差12位);
葫(3/12,差9位);乞(4/15,差11位);
雞(5/20,差15位);虎(6/18,差12位);
賓(7/23,差16位);鯉(8/22,差14位);
肥(9/37,差28位);張(11/34差23位);
曹(13/28,差15位);鐘(16/42差26位)
藍(17/26差9位);何(19/30,差11位)
韓(21/32差11位);鶴(24/35差11位);
錢(25/46差21位);蓮(27/36差9位);
鹿(29/40差11位);龍(31/45差14位);
龜(33/41差8位);牛(38/43差5位);
蕉(39/44差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