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格格
01
成不了閱讀量10W+的自媒體人這件事,我是可以原諒自己的。
光看今天的標題,你就知道了,有哪個10W+的博主、自媒體人,會起這種云里霧里的名字?不夠戳心,不夠扎眼,不夠吸睛……可那又怎樣呢?
我不是靠寫公眾號賺錢的,主要是也沒本事靠這個賺錢。在自媒體的圈里,NB的人太牛了,比不了,就老老實實地做自己吧。
寫點真實的感受,給喜歡真實的朋友,能在思想和心靈的層面上,產(chǎn)生一些共振,也是極好的。
最近讀了一些張棗的詩,今天的標題就來自于他的《鏡中》,讀到最后一句:“望著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心中一陣暗潮涌動,思緒萬千。
大概是因為,這句話里有我內(nèi)心的一些投射。
02
投射是心理學上的概念,大致是說:
我們會把自己的性格、態(tài)度、感受,投射到別人身上。這種感覺就像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其實,青山根本不知道你是誰,都是你在自編自導自演。
我覺得,文字、影視也有這樣的效用。
同樣一段話,同樣一個場景,每個人領悟到的東西都不一樣,因為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性格特點、感知能力都不一樣。
之前在電影院里看《后來的我們》時,旁邊的一個女生看到落淚,而我卻昏昏欲睡。
我不知道她經(jīng)歷了什么,或正在經(jīng)歷什么,無法評判。但是,對我來說,那故事挺扯淡的。
后來的我們,就是后來的“我”,后來的“你”,哪兒來的“我們”?
走,就走得干凈利落,時間這把好手,自會把那些小情愫處理掉,再想起來只是回憶,僅此而已。
這,是我的態(tài)度。
03
扯遠了,回過頭繼續(xù)說今天的主題。
其實,我讀到“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時,想到的第一個人,是魯迅《祝福》里的祥林嫂。
祥林嫂有一段悲慘的遭遇,因為疏忽沒有看好自己的孩子,導致孩子被狼叼走。從此,這便成了她生命里最深的痛,最大的悔恨。
周圍的人對她沒有同情和憐憫,只有冷漠與嘲笑。祥林嫂不知所措,漸漸地遠離了人群,變得沉默寡言,終于在除夕夜里凄慘地死去。
祥林嫂的喋喋不休,她的怨聲載道,她的后悔不已,簡直成了嘮叨的典型。但從心理學角度看,她所有的癥結(jié)都只源于一點,就是不肯寬恕自己。
在出現(xiàn)心理創(chuàng)傷之后沒有及時走出心理陰影,悔恨交加的情緒積壓在心里,耗竭了心力,導致精神世界徹底崩潰。
自責,悔恨,羞愧,是傷人等級最高的負面情緒。他人給予自己的傷害,像是一刀子捅下去的疼;自罪感帶來的折磨和痛苦,卻是周身彌漫性的疼,對人的摧殘更大。
04
祥林嫂是虛構(gòu)的,可生活中像祥林嫂一樣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C因腿傷休假在家,心里卻始終放不下工作的事。他是公司宣傳部的主管,許多事都得親自把關才放心,偶爾放任一下部署,就可能出了岔子。
因為有一項重要的文件需要他簽字,他便讓助理下班時順道把東西帶過來,放到小區(qū)的信箱里。萬萬沒想到,在來他家的途中,助理不小心被一輛電動車給撞了。
事后很久,C一直都覺得愧對助理,每次面對她都會有些焦慮,總試圖想辦法“彌補”對方,弄得助理也覺得挺不好意思的。
畢竟,那次小意外,只是讓她擦傷了皮,并無大礙。況且,就算不給C送文件,她依然要經(jīng)過那條路。從始至終,她從來就沒有怪過C。
K是我的一位讀者。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開始了一場異地戀。
思念難耐。后來,對方為了她,放棄了工作四年的崗位,來到K所在的城市,重新找工作。K既感動又內(nèi)疚,總覺得是自己拖累了男友,因此處處遷就男友。
交往一年后,男友移情別戀,對K提出了分手。K不怨恨男友,反倒覺得是自己不好,導致了兩人分道揚鑣。
她曾經(jīng)借給男友1萬塊錢,雖然自己也遇到了難事,可一直不敢開口向?qū)Ψ揭KJ為錯在自己,沒有理由去討回那筆錢。
在這場愛情中,她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可心里卻還是覺得:如果對方不是因為自己離開原來的城市,后來的一切就不會發(fā)生,他們也不會因為生活的瑣碎之事鬧翻。
在分手這件事上,她覺得自己有很大的責任。原本,欠賬還錢本是天經(jīng)地義之事,可在愧疚感的操縱下,K卻只能獨自承受精神和物質(zhì)上的雙重傷害。
05
兩個不同的人,兩件不同的人,卻都反映出了相似的思維——“一旦有不好的事情發(fā)生,就把責任歸咎于自己。”
在心理學上,這種事事都認為自己不對的想法所引起的情緒,叫做“負罪感”。這種情緒伴隨的觀念是:“都是我的錯,才會……”。
當負罪感產(chǎn)生時,當事人總覺得自己對所做的某件事或說過的某些話要負有責任,覺得自己不該如此。這種情緒批判的不只是自己的行為,同時也批判了整個人。
“如果……那么”的思維模式,是導致負罪感的重要原因。比如,“如果我再瘦一點,那么他就不會離開我”、“如果我再努力一點,那么晉升的人就是我”。
這種思維模式的危害在于,它跟現(xiàn)實半毛錢關系都沒有,只存在于主觀的推理中,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自尊與自信。
很多人也不清楚,為什么自己會陷在“都是我的錯”的漩渦中?
我們可以先看一個針對美國大學生的調(diào)查:研究人員要求學生們記錄一件“給他人帶來巨大喜悅的事情”,結(jié)果很有意思:學生們對自我的不同看法,明顯地影響到了事件的敘述。
高度自信的學生描述的情形多半是,基于自己本人的能力給他人帶來的快樂;而那些缺乏自信的學生記得更多的是,分析他人的需求,在意他人的感受,他們強調(diào)的是利他主義,而自信的學生強調(diào)的是自己的能力。
這就告訴我們——
缺乏自信的人總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從而忽略了自己的能力和正常需求,繼而萌生出一種心態(tài):一旦事情出了問題,就把責任歸咎于自己,因為沒有滿足他人而感到愧疚。
這樣的思維模式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自我懷疑和焦慮抑郁的情緒,因為背負著強烈的愧疚感,讓生活和心情都變得很沉重。
06
自責會影響自信的確立,給心靈增加負擔,飽受內(nèi)疚感和羞恥感的折磨。
要改變這樣的狀況,我們能夠去做的是——
告別“我應該”、“我后悔”、“我不喜歡自己”的思維方式,把注意力從那些讓你感到自責的事情上移開,去做你內(nèi)心深處非常想做的事情。比如:讀一本小說,聽一場音樂會,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件事情里,不去想結(jié)果和成績,只享受過程。
心理學實驗證明: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里,能給人在精神和體能上帶來幫助,并能消除人們對自己的不滿情緒。
在幫助他人的問題上,不要只關注他人的需求,無條件地付出,要用自己的熱情和能力給予他人適當?shù)膸椭业阶晕覞M足感。
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在各種事情中應當負的責任,不要盲目夸大自己的“破壞力”。
這樣可以保護我們的自信,也能教會我們更好地處理生活中的挫折,擺脫自罪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