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中
作者:張棗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來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險的事固然美麗
不如看她騎馬歸來
面頰溫暖
羞慚。低下頭,回答著皇帝
一面鏡子永遠等候她
讓她坐到鏡中常坐的地方
望著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第一次偶然看到這首詩,只一掃而過,并不以為意,直到某個深夜,人生悔事潮水般涌來,一句“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閃過腦海,再讀拍手叫絕。
一首詩歌不同讀者讀到,就是不同的詩歌,以下我結合個人認識和情感談一下這首詩。(僅代表個人觀點,和原作者最初表達無關。)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失去,不斷悔恨的一生。本詩作者張棗就說過:“痛苦和不幸是我們的常調,幸福才是十分偶然的事情。”
作者一開頭寫到,“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來”。
這里的“只要”,是每次想到都如此,顯而易見也是不止一次想到了。“梅花便落了下來”,梅花紛紛下落,如后悔一一涌來,想起后悔的事就像梅花下落一樣,有一種淡淡的、輕輕的哀愁。
在這里后悔并沒有特指某一件具體的后悔事,而是泛指,第三四句就寫實了,“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為什么是“河的另一岸”,而不是對岸,不是彼岸,其實對岸也罷,彼岸也好,都是相對于這岸的,是和這岸成雙成對的,而另一岸,就是離去了,是不相對無關聯的了。
“登上一株松木梯子”,這句話很矛盾但很美,注意“一株”是針對活的植樹的量詞,一株松木梯子,到底是一株像梯子的松木,還是一架松木做的梯子,我想應該是她登上了一株像梯子的松木,這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離去了,而“我”無能為力,只能站在原地看著她游到另一岸,爬到更高的地方。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大多人都經歷過愛人的離去,對被離去的人而言是生別離,對離去的人而言,卻是新相知。
“危險的事固然美麗,不如看她騎馬歸來”。這句話簡直不要太好。民謠歌手李志在《山陰路的夏天》就說,“心動常常帶來危險”,這里危險的事是相愛,雖然相愛危險,但還是心甘承受這種危險,想她騎馬歸來。
“面頰溫暖,羞慚。低下頭,回答著皇帝”,這是她歸來后的事了,所以皇帝就是作者自己,注意一點,這首詩一開始是回憶過去,她離去了。到這里是幻想“她歸來”了。幻想她歸來的描述中,先是面頰溫暖,說明作者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她的美,她的好,緊接著是羞慚,為什么她要羞慚?是作者幻想她會對背叛和離去羞慚,后悔并認錯。
還是上邊那句話,經歷過愛人離去的人(真正的深愛),都有一個過程,從恨她離去,到不相信她離去的事實,再到幻想她會回來求著原諒,最后到絕望,再到淡忘,過分癡情的人,估計一生到頭也到了不最后一階段。
“皇帝”是權威的象征,不容反抗,是順從,這里更多的是她回來后的順從,不再背叛和離去。
到這里得說一下詩歌題目《鏡中》,鏡子首先是實物,是她曾經梳妝的地方,是和作者的過去,其次是鏡花水月之感,象征作者懷念和幻想的虛無。也是對一切如夢的感慨。
“一面鏡子永遠等候她”,過去她用的東西在等她回來用,過去所有的經歷和感情也在等著她。“永遠等候她”,是令人哭泣的等待和深愛。“讓她坐到鏡中常坐的地方”,就是回到過去,回到從前的感覺。
“望著窗外”,作者終于從幻想中回到了現實,這首詩到這,先是回憶,再是幻想,最后到現實。開頭回憶的時候,是淡淡的憂傷,幻想的時候,是微微的欣喜的,最后回歸現實,是無奈和深深的哀傷。
所以結尾回到現實,是“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深深的哀傷盡顯于此。(開始只是“落了下來”,現在已是“落滿了南山”)
作者:史牧云,不著名詩人,不自由撰稿人。微信:113515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