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鍵詞定義
(一)意志力:英文解釋是the ability to control yourself。首先它是一種能力,是用來控制自己的。
(二)自控:英文是self-control,就是自我控制。考慮到整本書的主題,將自控限定為對注意力的控制。
(三)專注:英文是focus,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點上的狀態。
(四)效率: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是在做事的過程中,避免浪費資源、能量、努力、金錢和時間的一種能力。也就是說,用較少的資源,完成較多的成果。更多時候,我們提到效率會將資源指向時間。所以,我們平常所說的“效率”經常是指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任務。
二、關鍵詞關系
從大學開始邏輯就學得不好,特意去查了一下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到底是什么。
充分條件:有A,一定有B;沒有A,未必沒有B。
必要條件:有A,未必有B;沒有A,一定沒有B。
下面是基于這四個表達式對4個關鍵詞進行的分析。
(一)專注和效率
專注是效率的必要不充分條件:要提高效率,必須保持專注;但保持專注,不一定有效率。
效率是專注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如果有效率,一定是專注的;但沒效率,不一定不專注。有可能是方法出了問題。
面對同一件事,同一個人在注意力集中的情況下一定比注意力分散的情況下效率要高。
但專注并不是提高效率的唯一因素。效率的提高可能還受別的因素影響,比如做事的方法,好用的工具等。如果沒有沒有合適的方法和工具,只一味專注,也并不見得就一定高效。
(二)專注和自控
專注是自控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沒有專注,就不需要自控;但保持專注,并不一定需要自控,能夠保持專注的人,也不一定自控能力強。
自控是專注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在大腦功能沒有障礙的情況下,有自控能力,一定能夠專注;但沒有自控能力,不一定沒法專注。
自控是控制自己的能力,這個能力當中包含了注意力。專注是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點上的狀態。
如果事情是自己感興趣的,那么不需要自控就能夠做到專注;如果是自己不感興趣甚至有些排斥的,那么就必須借助自控才能達到專注的狀態。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夠一直做自己感興趣和喜歡的事情,從而保持在心流狀態的情況畢竟不多見。更多時候,我們面對的都是不那么容易進入心流狀態的事情。
所以,在排除心流狀態的大多數情況下,尤其是面對成長中的必要難度的時候,如果要專注,自控是必須的。
只有自控,才能專注,只有專注,才能提高效率。
(三)自控和意志力
意志力是自控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如果要自控,一定要有意志力;但有意志力,并不一定能夠自控。
自控是意志力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如果需要自控,一定有意志力的投入;但是不能自控,不一定是缺乏意志力。
根據《思考快與慢》中對于注意力、努力和意志力關系的闡述,控制注意力需要努力,而努力需要意志力的投入。所以,只有投入意志力,才能做到自控。但有意志力的人,也可能出現無法自控的情況,因為存在某些事情超出意志力范圍之外的可能。
綜上所述,在一般情況下,效率、專注、自控和意志力之間的關系是:要提升效率,必須保持專注;要保持專注,必須能夠自控;而要自控,必須投入意志力。
三、感想
構建《意志力》書名中四個關鍵詞的關系是老大今天講課的時候給出的任務。拖了一天的時間,一直沒有寫。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覺得它們之間的關系顯而易見,覺得沒有什么可寫的。
二是老大分享的時候用了“充分條件”、“必要條件”這樣的邏輯術語,產生了畏難心理。
三是一直都知道自己寫東西沒有什么邏輯,寫出來總覺得會丟臉,所以一碰到整篇輸出的要求,就忍不住要逃避。
本來打算就這么躲過去的。但下午準備寫日更留言的時候,看到內容是對這四個詞關系的解讀。想起自己參加報名活動時的標準,瞬間感覺到深深的羞愧。于是默默地關掉日更,硬著頭皮開始嘗試梳理。
然后就體會到了老大常說的“越是看上去簡單的東西,越要嘗試輸出;越是看上去困難的東西,越要嘗試輸入”。哪怕就只是生搬硬套地用現成的表達式梳理,還是花了好長時間才勉強對這幾個詞的關系有了一些基本的概念。
寫完之后又看了一下大家分享的內容,感覺自己簡直寫的不成樣子。完全不好意思去發布。但想起TED上一個演講里說過: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讓自己不斷地犯錯,在犯錯的過程中獲得成長。
現在寫得不好有什么關系呢?只要硬著頭皮寫,一次比一次寫得好,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不就好了?
為了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礙,豁出去,寫完一定要分享了!
時間記錄
【開始時間】20:30
【結束時間】22:45
【共計耗時】2小時1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