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純部門的領導,好勝心非常強。各項業務指標,除了和系統內的兄弟單位比較,他還特別喜歡和當地的同行業進行比較。
比較的結果,當然有你比別人強的地方,也有你比別人差的方面。
“同樣的條件,同樣的機會,別人能做得那么好!我們為什么就不行呢?”這是領導的口頭禪。
攀比的結果,就是阿純他們這些做手下的,必須努力、再努力,刻苦、再刻苦,加班、不停地加班......,三個月或者半年之后,總算能與同行業看齊了,可是,領導又有了更多的想法、更高的要求!
說實話,這幾年阿純過的很辛苦,工作之余還需要照顧家庭,就連讀幼兒園的孩子,也深受其害,每天都是最早一個送到學校,最遲一個接回家,晚上阿純要加班,孩子都得跟著帶到單位。
阿純覺得很不值,付出那么多,犧牲了那么多陪伴孩子的時間,每天都過得焦頭爛額、一地雞毛,而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為了單位的這點業績,為了滿足領導的好勝、攀比心理,真的很不值。后來,阿純辭職了。
2.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攀比無處不在。小時候,父母讓我們知道了“別人家的孩子”是多么優秀、讀書時期,老師讓我們知道了“隔壁班的同學”、“上一屆的同學”有多么厲害,工作以后,我們知道“別人的團隊、別人的業績”,甚至還有別人的車子、別人的房子和票子,別人的老婆和老公……
3.
適度的攀比是一件好事,它能夠激發我們的潛能,讓我們更加勤奮和刻苦,適度的攀比,是我們走向美好的源動力,它讓我們變得更高、更強和更好。
但是,如果事事都要攀比,并且攀比的內容遠遠超出我們的能力范圍,那就會讓大家整天疲于奔命、焦慮不安、甚至發瘋抓狂的。
所以說,不管做什么事情,關鍵還是在于掌握好一個“度”!凡事盡力、問心無愧就好。同時,我們也要時刻提醒自己,無常才是正常,沒有什么東西是恒常不變的,有缺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還是楊絳先生說的好。她說:“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都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愿以償。”
楊先生還說:“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
老人家的話才是人生的哲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