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產生要拍照、要寫字、要發視頻等曬朋友圈欲望時,我們內心的OS是這樣的:
“我很開心,快圍觀!”
“我很生氣,快圍觀!”
“我很無聊,快圍觀!”
……
實質上,真正的潛臺詞有可能是這樣噠:
“此刻的我寂寞了,走過路過的不要忘了來留個爪印,謝了。”
看到一本好書,遇到一處好風景,吃到一堆美食,認識一群好玩的人,生了一個可愛的娃,好不容易減了個肥……所有的所有都值得曬到朋友圈,不一定是為了炫耀,有人說,心里缺什么就炫耀什么,這點不太對,有不少曬朋友圈的人真的不是為了炫耀,僅僅是因為他們有點寂寞了,假設身邊的人足夠可以分享與解憂,又何需花時間曬到朋友圈上,還要考慮屏蔽這個提醒那個,不然就會有無窮煩惱,前段時間就出現了朋友圈分錯組,結果曬錯圈的噩耗(對當事人來說是噩耗無疑)。
我們在微信圈曬了個信息,初衷有很多種,但最終的結果還是在于其影響力,猶如擲一顆石子于湖中,即使無任何響聲也會期待能泛起些許漣漪。
不相信么,設想一下,如果你連續三天曬朋友圈,沒有任何人回復你,你的內心作如何想?
你會想:我的微信是不是壞了,朋友們怎么都看不到我發的東西?
而如果連續一周都沒有朋友理你,你會悲憤莫名,甚至開始懷疑人生,當然,做微商的除外,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自說自話,只管刷屏般發信息,不需要回復一樣可以活得好好的。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把刷朋友圈當成了一種習慣,無聊與不無聊的時候都是要刷一下的,看看朋友圈的雞湯大師、曬娃女同學、自拍狂人、旅游達人……又開始曬啥?他們都像在自說自話,卻又像在誠意地邀請你去圍觀一番,我們強忍著不耐煩,又懷惴著一絲絲窺探他人的惡趣味,不停地圍觀下去,偶爾也會留個爪印代表“已閱”。
而慢慢地在曬朋友圈中,我們也理出了個頭緒,比如發美食,會是哪幾個朋友來捧場,發人生感悟又是哪幾個朋友來握手,發自拍照又是哪幾個朋友來贊美等等,從朋友們的反應可以分析在他們的人生中,所關注的點在哪。當然有些“死忠粉”是無論你發什么,他都來贊好的,即使你發的內容與美好無關甚至僅是一篇尋人啟事,他都來給你豎個大拇指,因此被稱之為“死忠粉”。在朋友圈有幾個這樣的粉(再次申明微商除外),也算小有安慰,在寂寞的朋友圈有人唱和,恰似錦衣夜行,總有人來給你打個手電筒。
網絡上有個名詞叫“外向孤獨癥”,喜歡曬微信圈和刷微信圈的人們,其實就是外向孤獨癥患者,不用擔心 ,精神病專家表示這個癥狀不屬精神病范疇。
外向孤獨癥涵蓋了很多方面,在度娘的概括里,指的是這樣一類人:
1、在日常生活中很善于交際,有很好的人緣,給大家以樂觀、開朗、熱情、自信、進取的印象。
2、這種人的內心情感往往很豐富,甚至是多愁善感,但不喜歡表現出來,不喜歡刻意地找人訴說。周圍人也誤以為他們內心很強大而沒有怎么關心他們,這就是所謂的“孤獨”。
3 、多重性格,遇到什么樣的人就會講什麼樣的話。能適應不同性格的交往對象。
他們的朋友雖多,但沒有幾個可以傾心相談的。所以他們自我感慨道:“我雖外向但還是孤獨。”故有了外向孤獨癥一說。
社會之復雜,人心之不古,使人們過得不再單純和輕松,以真本性示人只會被詬病于無分寸或情商低,使每個人都有可能被逼成外向孤獨癥患者,像歌星陳奕迅就公開表示自己是外向孤獨癥患者。
坊間有句流傳甚廣的名言:“懂我的人不必解釋,不懂我的人何必解釋。”可見,現代人的寂寞已是家常便飯,反正不管他人懂不懂,勞資都是不屑于解釋的了,最終大家都變得緘默,然而情緒總是要有個出口讓它隨風而去的,于是,朋友圈就很好地充當了這一個風口,“站在風口,豬也能飛”,原來這句話還能用在這,甚好。
對一個外向孤獨癥患者來說,曬曬朋友圈,刷刷微信微博,是很正常的事,如果你看到朋友熱衷于曬朋友圈,那么請有禮貌地表示“已閱”,安慰一下那顆寂寞的心,可視為一種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