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來源:CNTV《為中國而設計》?網資
學習時段:大三上學期
貝聿銘先生,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后,美籍華人建筑師,被譽為“現代建筑的最后大師”。
01蘇州博物館
是一座集現代化館舍建筑、古建筑與創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建筑特色:建筑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合,空間處理獨特,建筑材料考究和內部構思,及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線引入到室內在建筑的構造上,玻璃、鋼鐵結構讓現代人可以在室內借到大片天光,開放式鋼結構替代傳統建筑的木構材料,屋面形態的設計突破了中國傳統建筑“大屋頂”在采光方面的束縛。由幾何形態構成的坡頂。屋頂之上立體幾何形體的玻璃天窗借鑒了中國傳統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進行改良,天窗開在了屋頂的中間部位。
立體幾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個折角,呈現出三維造型效果,不僅解決了傳統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實用性難題,更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建筑的屋面造型樣式。
02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筑,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
1.建筑特色:光是建筑的色彩,“讓光線來作設計”是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巴黎盧浮宮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線引入死氣沉沉的博物館,讓過去的歷史曬曬今天的太陽。透過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間與墻體、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光很重要。沒有了光的變幻,形態便失去了生氣,空間便顯得無力。”光是貝聿銘在開始一項建筑時首先考慮的問題。
2.材料分析
玻璃與鋼材
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擋減損原建筑物的立面,不僅符合貝氏對陽光的追求,更能夠從視覺上以及空間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會被削弱,并且能使設計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現,加上光線和人的運動,整個空間被賦予了活力。網狀鋼材起到了支撐、承載的作用,自然光線穿過透明的玻璃材料傾瀉到室內,給室內的一切帶來溫暖和靈動之感,
混凝土
貝氏挖掘它的受力特征與視覺表現力, 在建筑設計中將結構與裝飾融為一體, 在作品中, 時常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混凝土可塑性的特點, 做出富有雕塑感的螺旋樓梯。其中伊弗森美術館內庭的螺旋梯,埃佛森美術館、達拉斯市政廳建筑中充分展示了混凝土適于懸挑的力學性能。
幾何
貝聿銘在發展現代主義建筑的幾何構成上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如果說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煉幾何性上作出了成績的話, 那么貝聿銘則在繼承現代主義建筑師的基礎上豐富了幾何構成, 從而為流于僵化的現代主義建筑開拓了新的道路,呈現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
今日暫結!如有實事不符歡迎指正!
「寫讀書筆記初衷」學習--記錄--積累--分享--交流心知!
「聲明」小編現大三學生,前100篇看客打賞的全部稿費用于:我和校青志策劃的春節“百幅對聯送溫暖”愛心活動的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