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冥之中,我們每個人都是被操控的玩偶。
01
聯邦快遞系統的核心和靈魂是保證貨物按時送達,必須在半夜三更讓所有的飛機集中到一個地方,然后把貨物快速轉運到各架飛機上。有一段時間,夜班工人總是不能按時完成工作,公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采用各種辦法,就是沒用。最后他們做了一個簡單的調整就解決了問題:取消小時工資制,改為按班次支付薪水,允許工人把活干完就可以提前回家。
這就是激勵機制的超級威力。也許,最重要的管理原則就是:制定正確的激勵機制。
但激勵機制的超級威力會產生“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人們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不管這個行為有多糟糕。
02
有一段時間,施樂公司的新機器總是賣得不如那些性能低下的舊機器好。原來根據公司和銷售員簽訂的銷售提成協議,若把舊機器賣給客戶,銷售員能得到更高的提成。在這種變態的激勵機制的推動下,舊機器當然賣的更好。
這就是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那些銷售員為了得到更高的提成,不惜損害顧客利益,而且他們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為自己的不道德的行為尋找各種借口,你如果去問他們,沒有一個人承認自己做錯了,哪怕這些人受過良好的教育,也避免不了這樣的偏見。
我們應揚長避短,發揮激勵機制的巨大威力,消除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造成的不良后果。比如在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和自己應該去做的事情之間排個序,先強迫自己去做那些應該做的事,再獎勵自己去處理那些我們喜歡做的事。
面對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我們要跳出自己的位子,保持客觀、理性的頭腦,遵循自己的原則,避免屁股決定腦袋。
03
剛孵出來的小雞在破殼而出后喜歡、熱愛那個頭一眼見到的對它特別好的ta,這個ta可能是母雞,也可能是母鴨,甚至是一個人,小雞都會當作是自己的母親一樣。
其實不止是動物,人也是如此。我們總是喜歡、熱愛那些對我們好的人,至于這個人本身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們并不在乎,只要他對我好。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如此。這就是喜歡/熱愛傾向。
反過來,我們總是討厭、憎恨那些對我們很壞的人,這就是討厭/憎恨傾向。
據說,世貿中心被摧毀的時候,許多巴基斯坦人認為是印度人干的,許多穆斯林認為是猶太人干的。不管是喜歡/熱愛傾向, 還是討厭/憎惡傾向,都會極大地扭曲客觀事實,導致我們忽略熱愛對象的缺點、討厭對象的優點,愛屋及烏,恨屋及烏。
04
本杰明.富蘭克林本是費城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當時他想得到某個重要人物的垂青,于是經常設法請那個人幫他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忙,比如說借本書之類。從那以后,那位大人物就特別欣賞和信任富蘭克林,因為他借書給富蘭克林的行中中暗含的贊許與一個不值得欣賞、信任的富蘭克林不一致。
這就是避免不一致傾向。為了節省運算空間,人類的大腦會傾向于不愿意做出改變。上面的大人物因為借書給富蘭克林,暗含了對他的欣賞和信任,他不想花費腦筋做出改變,所以就潛意識里更加欣賞和信任富蘭克林了。
這也是習慣的力量,為什么壞習慣很難改變,也是源于避免不一致傾向。
這個傾向本身很難說好壞,但我們要意識到,并主動利用這種傾向,而不是被利用。好的影響,就應該利用這種傾向,比如對愛人的忠貞,壞的影響,我們就應該警惕不要被利用,比如固步自封。
對于我們終身成長者來說,更是如此。自身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打破原有慣性的過程,是一個認知升級的過程。我們應該有足夠的智慧,去摧毀那些因該傾向而被保留的錯誤想法。
避免不一致傾向的一個運用,裝成自己想成為的樣子,裝著裝著自己就信以為真了,自己信以為真了,慢慢地也就變成了事實,因為你已經照著去做了。這就是笑來老師說過的“活在未來”的一種活法。插播我的口頭禪:
我是劉冰,價值投資踐行者。公眾號《劉冰的成長之路》陪你一起成長,一起踐行。
05
銷售員請你喝了一杯咖啡,你可能就要多花費無數杯咖啡的錢從他那買東西,特別是當花的不是你的錢的時候,比如你是采購。沃爾瑪的創始人嚴禁采購人員從供應商那里接受任何東西,哪怕是一個漢堡。
這就是回饋傾向。人們傾向于以德報德,以牙還牙。別人給你一點好處,你潛意識里就想回饋他更多。
對回饋傾向的最常見的使用,就是討價還價,雙方在回饋傾向的影響下,會依次讓步,直到達成一致。
而我們經常被回饋傾向利用的一個場景是,對方向我們提了一個很過分的要求,被我們拒絕了,他退而求其次,作出很大讓步,提了一個小得多的要求,我們就很容易被屈服。比如,對方找你借10萬塊錢,你嚴詞拒絕,但對方話音一轉,向你借5000塊錢救急,你會不會答應?八成會。
06
波斯信使綜合癥。古代波斯人會將把壞消息帶回家的信使殺掉。
伯克希爾公司為了避免波斯信使綜合癥,有一條普遍的規矩:有壞消息要立刻向我們回報,只有好消息是我們可以等待的。如果一個公司患上了波斯信使綜合癥,只能聽到想聽到的消息,會越來越遠離這個現實,最終一定會被現實所拋棄。
波斯信使綜合癥是“受簡單聯想影響的傾向”的典型。人們受簡單聯想的影響而形成條件反射,知名品牌宣傳就是利用了這一點,把你喜歡的人或者物與該品牌聯系起來,也算一種移情吧。
這種傾向很容易導致我們歸因謬誤。比如,對成功的原因分析,在受簡單聯想影響的傾向作用下,可能會讓我們因為過去的成功而做出蠢事。
我們應謹慎地審視以往的成功,找出里面的偶然因素,以免夸大今后取得成功的概率,然后檢查一下今后行動中出現的新的危險因素,這也會影響我們能否取得新的成功。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天性的束縛,解放自我,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后記:此文為《窮查理寶典》一書的讀書筆記,本周閱讀重頭戲第十一講“人類誤判心理學”前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