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聽了一個講座,是清華的一位教授,講的非常好,把其中一些內容記錄下來,方便以后學習
1. 關于方法論
做科研也好,參加工作也好,做事情最好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論,可能有其他人已經總結的非常好的方法,但是一定要有適合自己的一套方法論,因為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都是不一樣的。不能遇到一個問題就悶著頭去做,要先思考,用什么方法,該怎么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即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事情能上升到方法論這一層級的人不多,但是也意味著到達這一層級的人都很厲害,至少他已經知道學著去獨立思考了。
2. 關于參考文獻
論文的參考文獻很重要,但是很多人會忽視這一點。拿到一篇paper,先看題目,再看參考文獻,因為我們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你閱讀了什么水平的文獻,你的工作就是建立在什么水平之上的。要大量的讀,慢慢形成一種習慣,對語言要形成一種feel。文獻的閱讀方式根據需要可以分為很多種:泛讀,粗度,精讀,專讀等等。閱讀的過程中要有培養一些良好的習慣,比如對文獻進行分類,遇到好的英語表達方式要積累。自己在寫論文的時候,參考文獻要提前積累,不要等最后文章寫好了東拼西湊。
3. 關于論文的引言
這一部分是查重率最高的地方,老師在講到這一點的時候提到,你至少要花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這上面,仔細琢磨。
4. 關于生涯規劃
老師當時提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很多人對自己的學術生涯沒有規劃,渾渾噩噩,結果導致好多年畢不了業。老師以他自己的直博生為例,介紹了一個直博生典型的生涯規劃:
第一階段:學習階段,這時候是在學習有關的課程,不管是自己感興趣的還是老師指定的,重心在學習相應的基礎知識。
第二階段:“博學”,雖然博士生的研究領域非常細,放到人類文明中,只是那么一個點,但是并不意味著,你只需要懂這一個點,一定要廣泛涉獵,一些周邊方向也要有所研究,不一定要多么深,這個過程也是在篩選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研究內容。
第三階段:聚焦,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前面看了那么多的東西,不能看過之后就結束了,這時候就要思考自己接下來究竟要在哪個方向上發力了,和同行多交流,和老師多交流。這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是不會給學生安排任何除他方向以外的任務,目的就是給學生時間讓他靜下心來認真進行思考。
第四階段:進行研究創新,有些人在前三個階段已經小有成就,很不錯,但真正發力的階段是在這個階段。
第五階段:提煉,這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階段,能夠對自己前面的學術生涯做出很好的提煉,你已經是這個領域的一個前沿研究者了。
這里面,最后兩個階段是最容易迷茫的,不知道自己做的這個東西的價值在哪里,質疑自己做的東西好不好,這個時候要和外界進行大量的接觸,多溝通多交流是一個解決迷茫的辦法。在每一個階段都要及時復盤,總結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做的好,針對不好的地方制定出相應的措施去彌補。
5. 關于同組學生查重率高
這個情況是這樣的,一個課題組里面,師兄是博士在研究這個方向,師弟是碩士也在跟著師兄研究這個方向,師弟做為碩士先畢業了,等到師兄畢業的時候,因為方向一樣,結果和師弟的論文重合了。老師在提到這個問題時,以他們自己培養碩士的經驗舉了個例子,他們的碩士培養經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項目牽引。不管是基金委的課題還是從公司接的任務,大家都跟著項目走,項目做完了,也就結束了。
第二階段:項目做完了不能就這么結束了,要從項目中提煉出問題繼續研究,工程問題都比較實際,能解決問題就行,但有時候解決辦法并不是最優解,這個階段就是要尋找最優解,基于以前的研究提出改進的辦法。
第三階段:以方向為牽引,換句話說就是要做前沿的研究了,項目的事情不再由學生來做,而是交給專門的團隊來做,這些團隊可以是公司或者其他,但肯定不是學生來做。
私以為,在目前的中國,也就Top 2 能做到第三階段,很多985高校能做到第二階段就不錯了,至于211高校更多的應該是停留在第一階段。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去一個好的學校多么重要。
6. 關于OA論文
這是經師兄提醒想起來的。我也是今天才知道什么是OA論文,OA是 open accept 的縮寫。大家在投稿論文的時候肯定遇到過這種情況:有的期刊需要交錢,有的期刊不需要交錢,或者在最后接收的時候,編輯會問你,是選擇傳統方式還是OA方式。
原因是這樣的,由于近幾年論文數量急劇增長,給出版社和審稿人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文章太多了,審不過來。于是就出現了一種需要交錢的稱為open accept 的期刊,這類期刊與傳統期刊有幾點不同:
- 作者想要publish paper的話需要繳納一定的費用,幾百美元到幾千美元不等,歐洲的期刊還可能會用歐元或者英鎊來結算
- 下載這些期刊的文章時,讀者不需要付費。有人說我平時下載文章也不需要花錢啊,那是因為學校的圖書館已經替你掏過錢了,用校園網下載,的確不用付費。大家可以試試下載Nature的文章,一般都要掏錢。距我觀察,中國絕大多數高校都沒有購買Nature的論文,包括很多985高校,原因也很簡單:自己很難發出Nature來。我有一次需要下載一篇Nature的文章是找了在美國讀書的朋友幫忙下載的,沒有掏錢,說明朋友學校購買了這個服務,想想也對,畢竟在全球排名挺靠前的一個學校(羨慕臉)。
- 這類期刊的審稿周期一般比傳統的期刊要短,快的一兩個星期就可以了。
正是因為上面這幾點,此類期刊的閱讀率要比傳統期刊的閱讀率要高,相應的引用量也就上來了,前提是你的文章質量要高。這也正是此類期刊的運行機制,讓讀者對文章進行評判,進行自然淘汰,你寫的文章很好,人家當然愿意看,也愿意引用,你寫的不好,人家以后就不想看了,形成這樣一個循環。
7. 關于審稿
- 絕大多數人的第一次投稿是在碰運氣,根據第一次的修改意見修改之后第二次再投出去,就不是碰運氣了,因為現在已經和審稿人有交流了。
- 審稿人很少會把你的全文仔細研究一遍,所以論文的Title, Abstract,Result 這三個部分一定要寫好
8. 關于思考
最后一點說出來真的很扎心,區別 Labor 和 Researcher的關鍵是你有沒有思考,Labor是不需要思考的,只要干活就行了,Researcher是一定要思考的
9. 關于團隊
這也是經師兄提醒才想起來的,在最后的提問環節,老師提到一點:團隊太重要了,團隊意味著平臺,平臺決定了你以后能走多遠,這一點,經歷過的人心里應該都能明白,擦亮你的眼吶!
附加材料
下面附上一張表,是偶然間發現的,挺有意思:
另外,2018年考研報考人數達到238萬,較2017年201萬,增長18.4%。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