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最有名的事例就是功成名就之后,聽說攜西施一同隱歸了。
例如唐代溫庭筠在《利洲南渡》中的這句:
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
他們很多羨慕的都是范蠡可以既做出一番事業,又能功成身退后過上“鷗鷺忘機”的生活。
而不像很多文人,即便有歸隱之志,也只是因為仕途不得意。
他們是被迫的,所以覺得主動這么做的才叫真瀟灑。
可實際上,人人也都有自己的苦衷和命運。
范蠡歸隱,是因為知道勾踐要容不下他了。他看出勾踐是一個只能共苦而不能同甘的人。
甚至范蠡臨逃走時寫了一封信給宰相文種,在信上留了這么一句話: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只是可惜范蠡的這位摯友并未聽從他這位好朋友的勸告,以至于后來果真招致越王懷疑,被賜死。
其實我最初接觸到的越王勾踐是一個正面形象,在吳國“臥薪嘗膽”的故事誰人又不知,又不曉?
越王勾踐因為這件事情也成為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敢于吃苦拼搏,不怕失敗屈辱的英雄形象。
只是一旦東山再起,就不再是當年的“患難兄弟”了。
等級分明,依然“君是君”,“臣是臣”。
你又要在君王側過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伴君如伴虎的日子了。
道理說簡單也簡單,就是矛盾的轉移唄。
就像抗日戰爭年代,有外侮,所以出于對外矛盾的一致性,國共兩黨會合作。
但這民族矛盾一解決,就內戰了。
原本也不過就是塑料花兄弟情。
只不過,歷代以來“過河拆橋”的君王又不止一個,畢竟他們想要的是保證自己絕對的權威,大概就是那句“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的想法吧。
也不是誰都覺得“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
換個角度看待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這個問題,對于大臣而言,解甲歸田對于他們或許也不是一件多壞的事情。
畢竟,很多時候做一條“閑魚”,生命安全的保障程度大一些。
但放在當今社會,所謂同甘共苦一般來說是形容我們和身邊人的人際關系。
比如上司和下屬的關系,一個成功的上司必然會與下屬同甘共苦。
我聽過一個成功企業家余總的講話,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關鍵詞就是:團隊精神
而企業要具有長遠眼光的發展,拉攏人心很重要。
他們一起創業的時候必然是辛苦的,只是把品牌打造出來之后那些“元老級”人物仍然對他死心塌地,并且為他招兵買馬,擴大企業影響力。
為什么?因為上司跟他們同甘,最基本的體現就是和員工一起吃飯。
無論是什么等級的員工都在一個公司餐廳。
而且他所關愛的員工范圍,人人平等,連保潔員阿姨都沒有忽視。
為他們考慮五險一金。
而且這樣也讓他們少一點后顧之憂,能更加專注的投入到工作中去,為企業創造更加良好的效益。
他說,每一環都很重要。
可以的話,多關心員工本身,他們的家庭事業有困難時,作為一名成功的領導者,需要擔負責任,因為即便是一句隨口的噓寒問暖也能讓人感到溫暖。
更何況,人多的地方,最怕勾心斗角,這種不和諧的事情對公司的發展必定是不利的。
作為一名領導者,要做到的是一視同仁,不偏不私,不因為誰與自己沾親帶故就另眼相看,職位的高低與自身的能力應該是等同的,要讓每個人看到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獲得同等的機會,這樣就能提高員工的積極性。
而且,人際關系也能相對緩和一些。
感覺在他們的團隊里,彼此之間都把對方當成自己的親人,挺溫暖。
還有一種同甘共苦就在于家人朋友之間,親情也好,友情愛情也罷。
患難之中雖然說最見人品,但還有很多時候是突然誰“一夜暴富”了,翅膀長硬了,就愛慕虛榮攀附權勢忘掉在他患難時期支持他的老友了,那也是不值得深交的。
或者說一個男人有了錢就變壞,嫌棄陪伴他支持他苦難歲月的糟糠之妻然后覺得自己光鮮亮麗了,可以有資本去外面找小姑娘,也是渣渣。
我們做人,還是要憑良心。
否則,再次患難的時候,人心盡失,誰還來理你?
多一點真誠,少一點算計套路吧。
畢竟,有幾個知心人,不容易。
緣分這種東西,且行且珍惜。
范蠡這個能識人并且當機立斷做事果敢急流勇退的人結局很好,家資億萬,安享天年。經商成巨富之后,還三次施散家財,自號“陶朱公”,后代人還把他奉為“財神”。
所以說,莫愁前路是窮途,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生真的是太變幻莫測了,除了生死,別無大事。
在這世間,識人確實很重要,只是人心是這世間最復雜的東西。
誰又是完全的非黑即白呢?我們和人相處既要有所保留也要有所敞開。
但如果你的真心換來的是虛偽的話,你也要趁早抽身。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自己認為的原則底線可能人家因為跟你“道不同不相為謀”并不認同你,但又不好意思跟你說出來,因此你以為的知心好友不過就把你當成“塑料花兄弟姐妹情”看待。
完全的天真無邪不僅很有可能會吃虧還很容易被人當成傻子。
所以說,要和愿意無論苦樂悲喜都在一起的人真心結交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