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和煦,暖意醉人。六月里,襄陽到處是山清水秀,生機盎然的景象。這天,天氣陰涼,爸爸媽媽便帶著我和妹妹去游玩襄陽城東的聞名勝地——習家池。
一路上,爸爸輕快地開著車,我和媽媽、妹妹坐在后排,嬉笑取樂,隨意欣賞左右兩邊窗外的景色。只見道路旁高木成林,花草蔥郁,掩映著幾座古樸淳厚的農家小屋,好不愜意。不知不覺中,已過了一個小時,車隨路轉,眼前陡然出現一座小山洞,洞的前側立著一尊石碑,上書“習家池”三個大字,紅漆雕成,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我們都異口同聲地說:“習家池到了。”
一行人走下車來,穿過黑魆魆的山洞,眼前豁然開朗,仿佛世界重現光明。踩著一條青石鋪成的小路,兩邊是綠茵茵的草坪,雖然其中間有著“小草青青,腳下留情”的招牌告示,但我們禁不住這綠色的誘惑,紛紛坐在上面,感覺毛茸茸的,真似一匹巨大而又柔軟的地毯。微風吹過,送來縷縷草木的幽香,好像置身仙境,令人心曠神怡。草地那邊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溪,但聞流水潺潺,走上前去,見河水清澈,如一條碧綠的寶帶。沿著小河向上游行進,才發現原來小溪之水自一股山泉瀉下,沖刷著河底及兩邊的奇巖怪石向遠處蜿蜒而去。偶爾幾處有木橋橫跨水上,散發著悠悠古韻,心中油然想起‘小橋流水人家’的清致佳句。橋邊是一座竹亭,四面竹樹環合,濃陰匝地,來到亭里,爽風陣陣,實是個乘涼的好所在。
竹亭的右側是一臺立在河中的水車,我曾在書上了解到水車是古代勞動人民在取水時所用的工具,此時竟然親眼所見,自然興致滿懷,順著那高大的水輪木制輻條翻進去。“糟糕!”,我大叫一聲。原來我進去后在水輪上立足未定,輪子就因受力不穩,開始轉動。幸好我急中生智,牢牢抱住水輪的轉軸,才不致受傷,沒想到這水車還真有些危險。一切平穩后,我才手抓輻條,小心翼翼地沿內輪前進,水車也緩緩起轉,同時也激蕩著河水加速流動。妹妹見我玩得開心,也急急嚷嚷地吵著要進水車,雖然媽媽不停地勸阻她,她只是不聽,無奈爸爸只好把她抱進,我從里面接應,好不容易將她弄進來,媽媽也舒緩一口氣。于是我們一起踩動,在飛輪的運動下,在聆聽水聲叮越中,我們體驗到古人勞動的快樂,感受到他們偉大的智慧。
一陣喜悅之后,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水車,繼續向前,穿過石橋,來到習家祠前。這座祠堂在遠觀時紅木青瓦,四角飛檐,甚為莊雅。近處才真正感受到它的悠久與滄桑:檐角下結著厚厚的蜘蛛網,墻腳上長著層層的青苔,木門緊閉,扣著的鎖早已生銹。它們似乎在向游人們默默訴說習家池千年的風風雨雨,讓人不禁感慨萬千。想當年,晉代大家習鑿齒曾在這片土地上寫下了《漢晉春秋》的鴻篇巨著,彪炳史冊。習家祠的左面,是一座石壁,壁上鐫刻著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與諸子登峴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獨立壁前,我輕輕念著這首詩,仿佛來到千年前的這個閑云野鶴般的隱士身旁,回味孟夫子俯仰古今的浩然之情。
石壁后便是山腳,我們向山上望去,樹木雜生,漫野叢林,并無登山的路,遙望山頂云海濤濤,霧色茫茫,想來那里更有一番獨特的風景,我們卻無法領略,頗有些悵然。正嘆息時,忽覺太陽正緩緩西沉,日光變得柔和,灑在這山山水水的每一個角落。于是在喜悅的滿足和點滴的失意中我們踏上回家的路。
歡笑而來,興盡而返,美景使人陶醉,古跡使人感懷,這就是習家池的旅游中最寶貴的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