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得到”APP每天聽本書欄目,聽到了一本書,書名叫做《心靈的七種兵器》,作者是武志紅,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家,著有《巨嬰國》《為何家會傷人》。
心理類的書籍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在你枯燥冗余的生活里發現那些你不易察覺的規律,給你一些驚喜,同時這也是心理學吸引人的原因。我身邊的很同學都對心理學有著莫名的向往,我很理解他們,我們從小就為考試、升學而煩惱,長大后又為生計所奔波,所以很少有和自己對話的機會。習慣于被安排,往往就缺少了去探求內在的沖動,我們大部分人對于思考“我真正喜歡的是什么”這件事情上的時間,也許累積還不如一期《新聞聯播》的時間長。
心理學的書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經典永不過時,一些大家的經典作品比如《愛的藝術》《親密關系》《自卑與超越》,樸素年代的理論即使放在現代來看,仍然能發揮著重要的價值。相反,在如今高度精致的時代,人性也變得異常復雜,探索人性也變得越來越難。
上大學的時候,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就給我們每位新生發了一本小冊子,我現在仍然清晰地記得正面印的四個大字“悅納自我”,也許當時混沌未開,并沒有理解其中的深意,但如今當我經歷人事之后,越來越明白其中的道理。
本書是一本心靈成長類的書,講的就是“悅納自我”,英文中有一個說法“the dark night of the soul”,翻譯過來即“靈魂的黑夜”。 西方許多哲人都說過,不必抵觸“靈魂的黑夜”,相反當擁抱它,當你做到全然地擁抱“靈魂的黑夜”時,它便給你巨大的能量。 作者希望這本書能幫你接受自己的“壞我”,能幫你從所謂的負面情緒中汲取力量。
負面的情緒其實是我們心靈成長的兵器,如果用正確的態度面對他們,他們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好處,相反,如果處理不當,刻意的忽略和回避這些信號,這些情緒就會給我們帶來持續性的傷害。
本書中作者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很反常的觀點,就是那些我們平時極力避免的壞情緒,壞習慣,其實曾經都給我們帶來過好處,他們的初衷都是幫助我們更好的生活,比如悲傷,它幫助我們勇敢的接受當下的境況,比如內疚,它提醒我們一段關系的平衡需要調整,比如直覺,他總是能告訴我們一些理智看不到的事情。如果我們想要改變他們,就要在全然的接受,不和他們作對的情況下改變,希望你聽完這本書之后能找到內心的和諧,能和自己得壞心情、壞習慣友好相處。
下面我就和選取書中的幾個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做了決定,但卻遲遲不去執行,或者執行了一段時間就半途而廢,惡習仍在繼續。比如說很多人都下定決心減肥,但是屢屢失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減肥的動力只是外部動力——讓自己看起來更苗條,而沒有去傾聽內心的聲音。
我大學有一個朋友,剛進大學時體重是180斤,他多次發誓減肥,但每次都是沒堅持幾天就放棄了,體重沒有任何變化。但是進入大四后,他只用半年時間就將體重減到了150斤。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他談戀愛了,愛情為他的減肥找到了足夠的理由,這就催發了他的使命感。
傾聽內心的聲音,了解一下,你真正想做什么,這才是我們力量的源泉。 比如我們和心愛的人約會,或者玩一場電子游戲,你會拖延嗎?答案很簡單。當你真正想做一件的時候,動力會從內心自動產生,你自然會獲得自律。不要從外界尋找迫使你改變的東西,因為他們很容易被你放棄。
也許你覺得以上的觀點頗為感性,最近剛好又在“得到”APP上聽到了一本書,《落差》,這本書從科學的角度解釋了如何克服負面情緒。
面對負面情緒,有的人卻能不受負面情緒的影響,甚至反而能夠將其轉化為靈感。比如有些詩人、作家。
但是絕大多數人做不到的原因在于,陷入了由負面情緒帶來的“假煩惱”。
真煩惱是指客觀事實存在的煩惱,也就是正在面臨的問題所直接帶來的煩惱。假煩惱是指在真煩惱的問題發生之后,我們內心對此又產生新的解讀和感受,而進一步帶來的煩惱。
戰勝負面情緒的第一步,首先要消除那些原本就不應該存在的負面情緒,那就是區分真假煩惱,先把由假煩惱帶來的問題消滅掉。
利用大腦的運作模式,情緒控制可分為正向利用和反向利用。
正向利用:在需要進行美好情緒體驗的時候,不去想任何需要調動理性邏輯分析的事情。比如在聽話劇、看電影或欣賞一幅繪畫名作的時候。
反向利用:在情緒化的時候,讓自己理性思考,或處理一些需要調用邏輯能力的事情,那么就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