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知”沒有那么簡單
“自我認知” 的概念已經廣為人知。很多人才發展的項目都有自我認知的環節。我講授的 “SIAC領導力發展模擬艙” 也一直在幫助不同組織的領導者和職業人士建立自我認知。因此,“自我認知”也是我講得最多的一個專業詞語。但當我和參加人才評價和能力發展項目的學員或者組織內部的人力資源說起“自我認知”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告訴我,自我認知就是“了解自己的優點,認知自己的不足”。每每這個時候,我都會暗自思量,其實“自我認知”遠遠不是大家想的這么簡單啊。
在心理學的研究中,自我認知(Self-Awareness)是我們研究人自身的最根本課題。“自我認知”是個體發展和演化的基礎和起點。“自我認知” 也是一個人逐漸發展和具備的一種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可以把自我和外部世界、環境因素、他人和自己的內在因素等要項逐步分離開來,從而對自我有越來越清晰的理解和把握。“自我認知”是最根本的學習能力,也是個體獲得成長和發展的起點。
自我認知的鏡子實驗
談到自我認知,在心理學研究中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就是“鏡子實驗”。(見圖1)研究者把不同的動物放在鏡子前面,觀察它們是否能夠意識到鏡子中的影像就是自己。實驗證明一些高等級動物是可以建立一定的自我認知的。這些動物包括大猩猩、大象、海豚等,科學家通過檢視它們在鏡子面前的反應來驗證動物可以多大程度建立對于自我的認知。實驗包括它們1)會不會檢查鏡子; 2)會不會反復審視自己; 3)會不會識別自己身上的異物(一個有名的測試實驗叫紅點測試:在動物的額頭上標記紅點,以觀察是否該種動物可以從鏡子中辨識這樣的異物)。
(圖1:動物的鏡子實驗)
人類的鏡子認知階段
人類個體對于自我的認知也是逐漸建立的。對于剛出生的嬰兒而言,他們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逐漸認知到自己和母親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在一到兩歲的時候,他們才能逐漸從鏡子中辨識出自己。
美國的Emory大學的Philippe Rochat 教授將從嬰兒時期開始的鏡子自我認知過程分為六個級別:
級別0:混沌(Confusion)- 這個階段的嬰兒對自己的認知為零。他們對于鏡子反射的自己或者鏡子本身沒有任何認知。他們認為鏡子和鏡子里的映像只是外部環境的一部分。
級別1:區分(differentiation)-這個階段的嬰兒開始認識到鏡子能夠反射事物。他們能夠將自己在鏡子中的運動和周邊環境的運動區別開來。
級別2:關聯(Situation)-這個階段的嬰兒能夠把自己在鏡子中的運動和自我本身的運動關聯起來。這個算是初步的自我認知了。
級別3.:確認(Identification)-這個階段的個體能夠確認鏡子中的影像不是別人,就是自己本人。
級別4:恒定(Permanence)-這個階段的個體不僅僅能確認鏡子中現在的自我形象,他們還能夠確認圖片中歷史的自我。因此體驗到一種“恒定”的自我。
級別5:自我覺察(Self-Consciousness)-這個階段的人不僅僅從自己的角度察覺自己,還可以從第三者的角度看自己。他們理解到“自我”不僅僅是自我頭腦中的“我”,也是別人頭腦中的“我”。
通過鏡子,嬰兒開始辨識出自己,這應該算是人生中我們第一次開始有了“自我認知”。隨著人的不斷成長,我們的認知不再停留在認知自己的外形和動作,認知維度開始逐漸深化到我們的內在狀態。
自我認知的X和Y維度
如果我們要為系統的“自我認知”建立一個模型。在我的心目中那應該是一個X軸和Y軸構建出的二維框架。我們的認知在兩個維度上逐漸展開。X維度是構成一個人的所有心理要素,而Y維度是人的一生逐漸成熟和發展的歷程。下面就讓我們展開來詳細審視一下我們如何構建自我認知的系統觀點。
X維度是一個人在某個階段的不同心理層面的狀態表現(見圖2)。這也是發展心理學研究的主要領域,它們包括:
1. 智力
2. 人格
3. 知識經驗(學習能力)
4. 行為
5. 能力
(圖2:人的個體認知維度)
從圖2 就可以看出,這些領域的相關知識體系幫助我們構建了在某個時點我們作為一個人的心理層面的各個要素。它如同一個素描圖,把一個人從內在智力個性到外在行為表達全面的勾勒了出來。 我們的內在包括智力、認知能力、人格,也包括后天習得的知識經驗和技能(建立在我們的學習能力上)。這些要素的綜合外顯就是我們的行為模式,而行為和外部環境交互決定了我們的能力表達狀態。
智力因素:關于智力的因素研究有很多理論。加德納在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超越了傳統意義上對于IQ(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理解。 他認為人類有8種主要的智力表達,每一種都是一個獨立的系統。這八種智力包括:
1. 言語智力是一個人運用語言的能力,包括理解他人的語言、講話、閱讀、寫作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智力表達。
2. 邏輯-數學智力是一個人運用數學和推理的能力。
3. 空間智力是一個人感知空間世界的能力,如是否可以從一個地方到達另外一個地方,能否很容易在車庫中找到自己車的位置。
4. 音樂智力是一個人的音樂感知、辨識、轉換和表達的能力。如一個人是不是識譜、能否彈奏樂器、能不能唱出動聽的歌聲、能不能譜曲等。
5. 身體-動覺智力是一個人用身體表達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如跳舞、體育運動等。
6. 人際智力是一個人能否有效理解他人的動機、意圖和感情的能力,如能否建立愉悅的人際關系、能否表達出對他人的理解和認同等。
7. 內省智力是一個人了解自我并做出適當調整的智力,這個也關乎于本文的核心概念-自我認知的能力。可見自我認知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智力表達。
8. 關于自然的智力:對于自然世界的事物進行理解、聯系、分類和解釋的能力。
智力是對個體的內在的綜合認知能力的一種定義。從上面的不同智力維度界定,或者通過特定的智力測評,人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建立關于自己的智力水平的認知。一般研究認為智力在成年后會逐漸達到最高水平,隨后不同的智力水平隨著人的成熟和衰老而逐漸下降。如我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從33歲就開始下降,但寫作能力要在65歲以后才開始出現逐漸衰退的跡象。
人格維度:心理學家對于人格(Personality)的定義并不完全一致。不同的心理學家從不同的側面總結了多種具備傾向性的心理特質,它可以是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氣質),也可以是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模式(性格),還可以是完成某種活動的潛在可能性特征(潛能);還可以是我們的傾向性特征,包括需求、動機、偏好、價值觀、理想和信念。
人格是驅動我們行為的內在原因,是我們的動力來源。人格也是我們內在的穩定因素。人格具備可塑性。現代的研究認為即使到了成年人階段,我們的人格還是可以繼續塑造的。
歷史上人格理論有不同的范型:古典精神分析流派,以佛洛依德為代表;新精神分析流派,以榮格、阿德勒、埃里克森為代表;特質論流派,以卡特爾為代表;行為主義流派,以斯金納、米勒為代表;人本主義流派,以馬斯洛、羅杰斯為代表;認知主義流派,以凱利等為代表。
在實際的人格測評中,歷史上不同的心理流派專家開發出種類繁多的人格測評。如MBTI是基于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開發而出。現在比較認同的人格測評范型是大五理論,從開放性(Openness)、責任心(Conscientiousness)、外傾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情緒穩定性(Neuroticism)五個維度定義人格,成為很多人格測評的開發基礎。
在現實工作中,我們主要使用來自于美國的ASSESS性格測評體系來幫助組織中的職業人士和領導者認知自己的個人特質。它包含思考、工作、人際三個維度一共24項性格和動機特質(見圖3)。
接受測評的人可以看到自己完整的ASSESS性格發展報告,還可以通過顧問的解讀來深度理解自己的細節性格特點。同時,這樣的測評還可以幫助接受測評的人了解性格和組織所要求的能力的關聯。有時我們也使用Hogan測評,不僅僅幫助接受測評的人了解自我的性格特征,還可以讓他們看到那些需要發展的領域(HDS)和自我的價值觀和動機(MVPI)。
相較一些更廣為人知的人格測評工具,如MBTI等,更加專業的人格測評(如ASSESS測評、Hogan等)呈現了更多的優勢,它們更加細節、更加科學和穩定、而且能夠揭示內在的性格和組織要求的能力的關聯。
(圖3:ASSESS性格測評的24項和工作相關的性格指標)
相較智力和人格這些內在因素, 我們的自我認知還可以覆蓋自己的學習能力(對于知識經驗技能的掌握能力),這涉及每個個體的學習策略和學習風格的理解。如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更加依賴我們的聽覺、視覺還是動覺,從而認知自我的學習模式,找到最適合的學習方法。
當我們的內在心理因素如認知能力、性格和后天習得的知識經驗結合,就會產生出行為和能力。在這個層面,多種方法可以介入展開相關測評,如評價和發展中心、360°反饋、行為面談等方式,都是評估能力和行為的常用方式。
上述的X維度中,我們可以通過測評獲得個體在某個時點的個人特質狀態,包括智力狀態、人格狀態和能力行為狀態。但人是在不斷發展的。因此,我們就需要建立另外一個維度(Y維度)來理解人的發展不同階段的演化特點。
在這個維度,我一直推崇Robert Kegan教授的“頭腦復雜度”理論。因為它清晰得描述了個體的頭腦發展階段(見圖4)。一個人的頭腦從嬰兒期到成年會經歷不同的頭腦發展階段,包括1)沖動型思維,2)工具型思維, 3)社會化思維, 4)自主的思維, 5)自變的思維
(圖4:頭腦發展階段)
在沖動型思維的階段(嬰幼兒時期),嬰幼兒能掌控的是自我的本能反應,而控制我們的主體是認知和沖動。
在工具型思維階段(7-18歲的青少年,少數成年人),我們可以掌控認知和沖動,但卻被自我的需求和欲望所控制。
在社會化思維階段(大部分成年人),我們不再把他人簡單視作達成目標的途徑,我們開始有能力壓抑自己的欲望和需求,順從他人的想法,此時的需求和欲望變成了客體并被駕馭。而這個階段我們的“主體”是人際關系和親密度,因此我們非常容易受到社會大眾想法或者他人想法的影響。
在自主型思維階段(某些成年人),我們能夠重新審視各種規則體系和觀點,也能夠協調各種觀點和意見,此時別人的想法或者社會的規則成為了“客體”,規則變得可以駕馭,矛盾變得可以協調,而我們也會更加容易做出自主的決斷。但自我的意識形態和身份認知成為了控制我們的因素。如宗教信仰、身份認知的束縛等。
在自變思維階段(很少的一些成年人), 我們可以超越和掙脫某種意識形態或者身份的束縛,更加辯證的思考,做系統之間的整合。(見圖5)
(圖5 頭腦發展階段的主客體轉化)
在每個成長階段,“認知自我”的任務就是突破那些束縛我們的主體因素,從而讓我們有可能攀升到更高的頭腦思維狀態。
1. 孩童期的自我認知任務就是建立對于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客觀認知。
2. 青少年的自我認知任務就是建立關于自我需求、興趣和欲望的客觀認知,理解社會對自己的要求。
3. 成年人的自我認知任務就是建立關于自己作為一個獨立于社會的人的理解,擁有自己的身份認知和獨立思維。
4. 成年人進一步演化的自我認知任務就是建立自我作為這個世界的一份子的認知,包括擁有自己的世界觀和信仰體系(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夠具備)。
5. 自主思維模式的人的自我認知任務就是看到自己世界觀和信仰的局限性,能夠認知到其他的意識形態的合理之處。(這個很難超越)
6. 而邁向自變的人的自我認知的任務集中在完善自己對于世界的深度辯證理解上(很少數的人可以達成)
如何正確使用心理認知中的“鏡子”
從X和Y維度來看,人的“自我認知”是一個貫穿我們一生,需要深入到心理層面的多角度、多方位的認知過程。這個認知過程中,認知的產生也需要“照鏡子”。但這樣的“鏡子”并不是鏡子本身,而是用“鏡子”的概念類比那些幫助我們不斷認知的測評工具、心理學模型和知識框架。如果不借助這些專業的“鏡子”,人們是無法有效得建立“自我認知”的。
和實體的鏡子不同,用于成人的自我認知的“鏡子”包括了各種的心理測評工具、智力測評工具、人格測評工具、行為評價的工具和方法、360測評、他人的反饋、教練和歷史上各種特定的心理學理論框架和知識體系。
和我們前面介紹的“鏡子實驗”同樣的道理,不是每一個成年人都愿意或者有能力通過心理學的工具和方法(“鏡子”)建立自我的認知。很多人同樣都會經歷六個級別的自我認知歷程,很多人在其中的某個階段會止步不前(見圖6)。
(圖六 自我認知歷程)
下面的圖表給出了在自我認知時,成年人也會經歷的不同階段。我們也用對自己性格的自我認知作為范例來呈現不同階段的區別之處。
如何達成有效的自我認知
在現實的世界中,很多人對于“自我認知”存在諸多的誤解。根據直接的工作體驗,我列出了四個主要的誤解。
誤解一: 認為自我認知就是了解優勢和不足;
誤解二: 認為自我認知后我們就可以改變了;
誤解三: 認為一個簡單的測評工具就可以幫助我們實現認知,如MBTI;
誤解四: 認為經過自我認知,就不需要新的自我認知了。
從自我認知的不同階段可以看出,我們的“自我認知”是一個有相當深度的漸進過程。它絕對不僅僅是了解自己的優缺點,而是要能夠理解自我優勢弱勢背后的原因。我把這個過程叫做“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當一個人理解到自己在“團隊領導力”方面需要發展時,真正有效的認知需要進入到很多深度的探尋中,包括:
“我的哪些個性特質可能阻礙了的領導力發揮?”;
“我的行為模式方面有哪些領導力行為還沒有充分展現?“;
“別人是如何看待我的領導力展現的?”;
“我還缺乏哪些關鍵領導力技能?”
而這些深度的挖掘往往需要借助專業的人才測評工具,只有在這樣的深度認知后,我們才可以進入認知的“確認”、“恒定”和“自我覺察”階段,從而有能力找到自己提升的路徑,并驅動自我去改變和提升。很多時候,即使我們了解了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也并不意味著改變會自動發生。很多人在簡單的認知后往往根本不會改變。
針對誤解三和四,我們從前文就可以看到認知是多角度、多系統的工作。一兩個簡單化的測評工具是無法幫助個體實現充分的自我認知的。另外,從人的不斷發展角度看,一次的自我認知是遠遠不夠的。自我認知不應該是靜態的,而應該是動態的。我們的智力水平、人格特質會在成年后逐漸穩定下來,但我們的行為和心智模式卻是在不斷演化和改變的。因此,自我認知應該是組織和個人的常態化任務,而不應該是偶爾為之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