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外公經常說人家說你好才是好。
這句話聽起來似乎容易明白的。
實則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人們大都是自認為自己很好,受不了別人講一句不是,講自己好講別人的不是倒是擅長得很。
一旦被批評,被指出,心中甚是酸楚和惱怒,我如此的辛苦換來的卻是些什么呀?
如果我們每次提供服務的時候能夠以等價的概念去運作會怎么樣呢?
早上孩子努力打開面包的包裝紙,因為是熱封成杯狀的,孩子的力氣還不夠打開。我問娃是否需要我的幫助,收費3元。孩子很喜歡我的提議,我拿著撕下來的封裝紙問娃要放在什么地方,是娃自己處理還是要怎么樣,既然是收費的服務就要做的周到些。
我娃甚愛吃咸的,我提議來點榨菜,如果需要我拿收費1元,孩子欣然同意。享受著榨菜面包的娃開始動腦做買賣。她幫我把花卷掰開,看著我不想付錢的眼神一下子明白了似的,找了根榨菜給我,這的確合心意,我愿意付費2元。過了一會兒,看我的綠豆湯喝完了,就把自己碗里的分了一半給我,我喜歡,愿意付費2元。這樣我們彼此都不用支付現金了。之后我們又彼此互贈了一個服務。
是否愿意支付是我們的服務提供的是否有價值的一個佐證。也是一個防止我們隨意侵犯別人空間的一個很好的方法之一。特別是在親密關系中,“無怨無悔”的付出總是因了某一個期待的不吻合而陷入徹底的混亂,有人“無原則”的給,有人“無原則”的取,在給和取之間,是否需要某種等價交換來平衡,讓彼此都覺得自在和愜意呢。
很多時候,“給”看似是幫助別人,其實那是自己的需求,想讓自己感覺到是被需要的。接受方有時是不得不接受,在這種關系中我們還能期待什么呢?
還有很多人很喜歡說你去什么地方回來的時候順便幫我買包鹽,你去哪里的時候順便把我帶到某某地方,這種“取”其實是很隨意的一種行為。當我們精疲力盡的完成了一件事后,那個順便也是個稻草,壓垮大象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不要輕易對這種順便妥協。既然是輕而易舉的,你自己為什么不去做。
當給和取之間有了支付,就會發生尊重,就會有了誠意。
在我涂鴉碼字的時候,娃要免費教我做紙飛機,我說需要的話我會支付的。
娃說那你需要什么服務,我說我想單獨待一會兒
娃說好吧,你付我3元。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