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對于木偶戲的概念還是停留在小時候,木偶戲動畫片還有木偶戲舞臺劇。記憶中的木偶都是外型粗糙動作夸張,配合著大喇叭背景音樂就開始了表演。那時候的娛樂項目不多,搭一個臺子演一段臺下的孩子們就樂開了花。
? ? 時隔二十多年,陪著孩子來到劇院看木偶戲表演。主持人介紹武漢的木偶戲也叫杖頭木偶戲,起源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后,距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武漢杖頭木偶曾經與漢劇、楚劇、京劇、評劇的諸多唱段進行融合表演,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荊楚特色聞名全國,表演者個個“一專多能”,戲曲、戲劇、舞蹈、聲樂等皆為其所長。近幾十年來,成為劇場藝術的木偶,承前啟后,借鑒現代戲劇藝術之長,采用新材料,聲、光、電一體化,營造氛圍,加設幕位、景別,強調舞臺布局的全方位效果,形成了框式結構的多功能木偶戲舞臺,突出其藝術的綜合性。
? 本次木偶戲是由《長袖舞》《哪吒鬧?!贰稊鄻颉贰稏|郭先生和狼》《化蝶》等一系列經典短劇組合而成,以舞蹈和音樂劇的形式體現。
? ? 當音樂響起,燈光變幻時,這些小木偶被賦予了生命力,在舞臺上活靈活現。優美的旋律讓人沉醉,木偶的外形精致,表演十分靈活,情節不拖沓,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非常強烈。現場時不時都會報以熱烈的掌聲活著孩子們開心的笑聲。
? ? 記得以前木偶戲工作人員一般年齡都很大,老頭居多,而且由于是幕后操作從來就看不到真人。除非表演要結束了,工作人員和木偶才會一起同臺謝幕。而現在的木偶操作人都是二十歲左右的年輕,穿著和木偶角色同系列的衣服,這些年輕人外貌都十分俊朗,面部表情隨劇情和人物設定而變化。木偶若是要跳舞,操作人會一同起舞,一看就是有著深厚的舞蹈功底。讓人感概的是這些小演員雖然學習的是操作木偶的方式,但是他們是把木偶當作自己本身來體現的。那投入的表情,嫻熟的動作,認真的態度無不透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戲的熱愛。
? 這群孩子據說是木偶戲團時隔二十年后向藝術學院定向培養的18個學生。他們系統的學習木偶戲的歷史、舞臺表現形式,擔當起了木偶戲傳承的接班人。
? 這種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不禁讓人想到一系列的傳統藝術經典,川劇變臉、耍獠牙、捏泥人、版畫......這些國粹都需要一代一代人去傳承才能在世界上永存。
? 是的,當今世界是一個地球村,信息技術日新月異,資源共享已經是主趨勢。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讓城市和農村之間,城市和城市之間的同質性更高,城市的特色在逐漸消失,國家的特色也慢慢變得沒那么突出了。
? ?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孩子們更多的去了解屬于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這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其中來,共同努力。
(無戒21天挑戰營第20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