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片通常都會被貼上“曲高和寡”“無病呻吟”“心靈雞湯”等帶有鮮明刻板印象的標簽。
事實上,文藝片所能展現的豐富意蘊和所能關照的現實情緒一點兒都不比帶有文藝屬性的商業片少。
生活流的文藝片正是文藝片對所有刻板印象和標簽的反抗,接地氣的同時還能從生活的本質出發去叩問心靈之路的歸途。
而如果能在繁雜瑣碎的生活中提煉出讓一部分人可以深切共情的情感內容和情緒價值,在通過生活中自然流淌的詼諧幽默去稀釋文藝的嚴肅性,這樣的影片應該可以收獲更多人的喜愛與關注吧。
今天要談的這部生活流喜劇文藝片就是在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上,一舉拿下了天壇獎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女配角三項大獎的《走走停停》。
1
影片講述了一個有十年“北漂”經歷的落魄編劇吳迪回到家鄉小城,機緣巧合遇到在電視臺工作的老同學馮柳柳,并在她的鼓勵下決定自己拍電影的故事。
沒錯,這又是一部關于電影的電影,可如果再加上馮柳柳給吳迪拍攝紀錄片這一元電影的要素,那這部電影就變成了戲中戲中戲的雙重套層結構。
當然,影片的敘事沒有在套層結構的互文性上加重筆墨,而是融入到生活流的創作宗旨上。
吳迪拍攝的電影《似是故人來》關注的是他母親那一代人情感的悸動和對自由的向往,使用的也是小津安二郎黑白畫面、固定鏡頭、低機位仰拍的古早拍攝風格。
吳迪的母親江美玲曾是藝術團的舞蹈演員,只是藝術團解散以后,她沒有選擇報考北京舞蹈學院。
在接受馮柳柳的采訪時(應該說在攝像機拿起之前只是閑聊),她說:“人總會下意識地選擇更容易走的那條道,沒有誰的生活是完美的。”
遺憾是生活的常態,不完美才是最真實的生活,這是吳迪母親的人生洞見,也是她默默鼓勵和幫助吳迪重啟人生的底層邏輯。
影片中的吳迪母親貢獻了許多人生金句,“成功不見得是金子,失敗也不見得是屎,混得好混得差就是別人嘴上說說,你自己曉得你是什么人就行了。”
成功與失敗的定義從來不是別人給出的,更不必用別人的標準來評判,自己明白自己的價值,清楚自己的方向,那就足夠了。
“有時候,就是這一步,走出來,就不一樣了。”看到難得一見的自然風光,吳迪母親心生愉悅,卻也沒有忘記潛移默化地鼓勵和支持兒子的夢想。
“人到了我這個年紀,自然就會演戲了。”影片最后的小彩蛋里,吳迪的妹妹把《似是故人來》送到了電影節上參賽,吳迪母親憑借著真實自然的表演拿到了最佳新人演員獎。
可她也在沒有表演完最后一個鏡頭的時候突然離世。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榮獲了最佳新人演員獎,對美好的向往與追尋沒有因為生命結束而停止,新的開始從影像定格的那些珍貴瞬間里邁出了無悔的第一步。
而代替吳迪母親完成影片最后一個鏡頭的人是總在家里扮演一家之主,卻總是被忽視和反抗的父親吳明發。
典型的“中國式”父親,恨鐵不成鋼,卻從來沒有真正放手不管。
一輩子從來沒有求人辦事的老吳為了給吳迪安排工作可以說是放下了身段,盡心盡力。吳迪最終放棄了這份枯燥的工作,氣得他想要掀桌子,卻無功而返,只能半夜跟老伴發發牢騷。
在片尾第一個小彩蛋里,老吳面對馮柳柳的鏡頭談起了吳迪小時候熱衷寫作的往事。其實,老吳也喜歡寫作,工作之后卻只能在各種報告里奮筆疾書。
在老吳心里還是很認可兒子的寫作奇思和理想的,只是他要擺出一家之主的樣子,完成好自己的家庭角色。
正如他所說:“很多人都沒有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類人,生活就是那樣,沒那么好,也沒那么糟糕。”
老一輩人的生活哲學,遺憾也是一種美。
2
在大城市混不下去的吳迪回到家鄉小城,嘴上說著自己只是在Gap中,只是回來調整休息一下,實際上感情事業雙雙受挫,走投無路才回來的。
在偶遇了老同學馮柳柳以后,他更是開啟了“裝”,紀錄片鏡頭下的他儼然一副懷才不遇、大器晚成的面貌。
中學時獲得的獎杯都要拿出來撐場面,向母親借錢,再把借來的錢給母親,美其名曰貼補家用,實際上自己偷偷留下了幾百塊。
吳迪決定自己拍電影是因為馮柳柳的一句話:“男人過了四十混不出來,就再也混不出來了。”
從這可以看出,吳迪并不是完全意義上躺平了,而是懷揣理想,卻無處安放。
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留不住這么多漂泊無依、沒有根基的夢想,小城市也許沒有這么多的機遇,但卻可以讓夢想近地飛行,哪怕飛得慢一點,穩一點。
母親離世以后,他在母親經常忙碌著的廚房里,在她經常坐著的超市按摩椅上,在自己還沒剪輯完的電影里,回想著母親對他的愛與慰藉,心中有不能盡孝的遺憾,也有對母親的感恩與思念,平靜地接受這一切,就像母親平靜地接受充滿遺憾的一生那樣。
在父母去世以后,吳迪接過了妹妹開出租車的工作。
在聽到有人問“走嗎”的時候,他不假思索回答:“要走,要走。”
雖然,這是他本職工作的慣性思維,但如此果斷干脆、目標清晰,可見吳迪在經歷了家庭變故和理想重啟之后,他已經不再是那個剛從北京回到老家的失敗的北漂,而是腳踏實地、身體力行的有志中年。
當胡歌飾演的吳迪在電腦上敲下“《走走停停》第一幕第一場”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了《不虛此行》里的聞善,也在自我探尋的過程中找回了最初的編劇夢想。
生活是腳下的油門與剎車,夢想是逃離大城市卻從來未停止的感悟生活的真誠的心,無論夢想能否實現,無論生活怎樣艱辛,走下去就是意義。
馮柳柳是一個從小品學兼優長大后卻從未走出小城市的單親媽媽,她清楚自己想要拍攝怎樣的紀錄片,清楚想要聚焦什么樣的人物,想要挖掘出人物最真實的那一面。
所以,她用激將法鼓勵吳迪去拍電影。雖然,她在拍攝紀錄片的時候總會被“鏡頭效應”所反噬,總無法捕捉到最真實的吳迪,但從吳迪母親那里了解到了一個更接近于真實的吳迪,也在吳迪拍攝電影的過程中看到一個專注、認真、不同于往日模樣的吳迪。
盡管他們對真實的理解有所偏差,眼界和想法也有很大不同,可內心還是對彼此有一種不必言說的微妙情愫。
只可惜,受到吳迪母親的突然離世和紀錄片被領導惡意剪輯的影響,他們終究沒有更進一步發展。
帶著愧疚和不甘,馮柳柳決定去北京打拼。
她這個年紀還帶著孩子,也許怎么看都不適合從零開始做個北漂,可她在內心應該認可了吳迪說的話,也明白了吳迪母親對吳迪的用心良苦。
即便三年以后,馮柳柳再婚以后帶著孩子和丈夫回到小城,她們的車與吳迪的車并行。
他們都假裝沒有看見對方,實則是在對方沒有看向自己的時候偷偷看著對方。
路上遇到了堵車,他們就這樣走走停停,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直到馮柳柳一家的車變道走到了吳迪車的前面,他們才結束這樣有意不去打擾的默契。
3
人生就如早高峰的大堵車,即便你清楚自己的方向和目的地,但也免不了要走走停停。
身邊的車也許可以與我們同行一段,但一個路口或是一個沒有跟上的空擋,他們就可能變道去向其它地方了。
也會有與我們對向而行的車,或許是從更大的大城市或者更小的城市下定決心而來的追夢人。
紅燈亮起,我們就停下,綠燈亮起,我們就繼續前進。
走走停停,走累了,走得迷茫了就停下來休息一下,休息夠了,找回了前進的方向和遠處的目的地哦,那就繼續走下去。
所有的走走停停都有其應有的意義,是金子還是屎也不是別人嘴下的談資,自己清楚的、篤定的、為之可以傾盡所有的,才是真正的有意義、有價值的。
愿我們此生都可以不虛此行,走走停停,習慣這種不用向他人證明,只需自己去丈量的旅行。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碼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誼,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最大動力與溫暖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