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非首發,首發公眾號,ID:王思站,文責自負。
這部電影名為《走走停停》,由新銳導演龍飛執導,講述了一個關于夢想與現實交織的故事,同時深刻探討了家庭和個人成長的主題。影片的主人公吳迪,由胡歌飾演,是一位曾懷揣夢想的北漂編劇。經過十年在北京的生活,他帶著未實現的夢想回到了故鄉。吳迪的經歷反映了許多人的生活,也深刻地刻畫了現代社會中的個人困境。
在觀影之前,我以為《走走停停》是一部典型的中國式勵志片,結果電影的核心卻走向了貼近現實的方向,探討了內卷、焦慮、失業等社會問題。影片中的笑點層出不窮,偶爾的幽默和輕松氛圍讓觀眾感到十分舒適。
面對生活的壓力和無奈,我們是否只能選擇躺平?
吳迪退掉了合租房,告別了室友和女友,結束了十幾年的北漂生活,決心回到川渝老家,準備過一種“隨遇而安”的生活。
回到家鄉后,吳迪要么在家“懶散度日”,要么雙手插兜到處閑逛。休閑裝穿在他身上,沒有一絲“失敗者”的影子,反而像個衣錦還鄉的“成功者”,那種松弛感與小城的慢節奏完美契合。
觀眾們從吳迪的狀態中,很難察覺到任何焦慮或壓抑。這種灑脫和自在讓許多人驚訝,不禁疑惑:已近中年,像吳迪一樣的你我,不感到害怕嗎?
工作、家庭、生活,這三座中年男人的大山,在吳迪眼中似乎并不沉重。日常生活中的吳迪,總是笑容滿面,幽默風趣,不像傳統印象中的中年男人,他身上的少年氣息和理想主義依然鮮明。
當被問及從北京回來是否覺得可惜時,吳迪自信且從容地回答:“不可惜”。他父親托關系為他找工作,吳迪果斷拒絕了,因為他很清楚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樣豁達的人生態度,表明吳迪的身心已經達到了自洽,他努力尋找真正的自我,并似乎已經實現了——在世俗生活中保持超然。
電影中的吳迪,正是在探索和處理人與自我的關系。如何找到心靈的歸宿?如何過上一種內心平和的生活?如何讓人生旅程變得有意義和價值?這些都是吳迪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為了消磨時間,生活中總得做點什么。回鄉后的吳迪在經歷了一段躺平的日子后,重新翻出了以前寫的劇本,并與中學時的同學、現任記者的馮柳柳一起計劃拍攝一部低成本電影。
在拍攝的過程中,吳迪和他的團隊經歷了許多令人捧腹的趣事,也面對了一些帶著微笑的挑戰。故事中的每個人都在不斷成長,即使面對失去和死亡,生活依然充滿了光彩。
故事的結尾,馮柳柳辭去了家鄉的工作,去了北京,三年后又回到了故鄉。在返鄉的路上,她遇到了正在開出租車的吳迪,兩輛車并駕齊驅,有時她在前,有時他在前,走走停停,兩人默默無言。
結局中,男女主角的塞車戲恰好呼應了“走走停停”的主題,讓我想起電影中的一句臺詞:“生活就是這樣,沒有那么好,也沒有那么糟,習慣了就好。”這句話送給每一位平凡卻仍在為生活努力著的我們。
角色塑造與演員表現
《走走停停》從35歲以上“中青年人”的視角展開敘事,胡歌飾演的吳迪,自以為才華橫溢,卻發現自己不過是個普通人,象征那些從大城市回到小城市、一事無成的青年,正如我們許多普通人的寫照;高圓圓則飾演一位懷抱理想的記者,經歷了種種變故后遠走他鄉,最終也回歸到結婚嫁人的生活軌道上。
胡歌這次挑戰自我,飾演一個“眼高手低”的大齡青年,與他以往飾演的精英和霸總角色截然不同,演技有了顯著突破,充滿諷刺意味。高圓圓雖然表現不算突出,但顏值依舊亮眼;反倒是飾演媽媽江美玲的岳紅,表現非常出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家庭關系與情感紐帶
影片通過吳迪與家人和朋友的互動,揭示了深厚的情感紐帶。特別是吳迪與母親的關系,成為了影片情感表達的核心。在母親的激勵下,吳迪決定在家中拍攝自己的首部電影,這部電影最終為他已故的母親贏得了最佳女主角獎。這個情節不僅令人動容,也引發了深刻的思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也能像吳迪那樣,找到屬于自己的路徑,實現那些看似不可實現的夢想?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通過一系列日常生活的細節,展現了吳迪對母親的深切懷念,以及他如何通過完成電影來緬懷她。這些細膩的情感表達,使觀眾深刻感受到家庭成員之間的關愛與支持。同時,影片也傳遞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在人生的旅途中,“走走停停”并非壞事,有時停下腳步,是為了更好地繼續前行。
這部電影也非常適合那些處在人生轉折點的人觀看,無論是為孩子憂心忡忡的父母,還是在社會壓力中苦苦掙扎的年輕人。影片傳遞出這樣一個信息:盡管家庭成員之間可能存在矛盾和誤解,但只要彼此寬容,就能找到共處的和諧之道。
影片的深層探討
縱觀人類歷史,有三種關系是不容忽視的。某種程度上,這三種關系貫穿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在時間的長河中,通過這些關系,我們不僅可以回顧過去,還能展望未來。
第一種關系是人與外部物理世界的關系,即人與物的關系。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時代,例如人類的原始時期,人們主要面臨的是溫飽問題,在大自然中如何生存下來?
第二種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當人們艱難地生存下來后,開始追求更好的生活,社會逐漸形成了分工與合作。在這一階段,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尤為重要,而人與物的關系退居次要位置。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成為每個人的主要課題。
第三種關系是人與自我的關系。當溫飽問題解決,小康生活實現后,人與物和人與人的關系變得基本穩定。此時,人們在生活中常常會感到孤獨,如何面對自我成為新的挑戰。
這三種關系對應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從最初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到歸屬感、愛與尊重的需求,再到自我實現的需求。整個需求過程呈階梯式上升。在當今物質富足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人與自我的關系。
至此,影片點題,不同的人生境遇浮出水面,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各自的選擇。
千頭萬緒,至此落筆。進行自我反思,確實不是一種令人愉悅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