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了,許多人又開始像往年一樣,信心滿滿的開始制定2017年的各項計劃,給自己設置宏偉的目標。滿滿的一頁紙,寫完了還不忘在心夸耀自己一下,看看,2017,我將會有多么大的改變和收獲。
但是回想一下過去的一年里,我們何嘗又不是這樣的開始的呢,回想這一年里,我們制定的目標執行了多少,又有多少半途而廢的。
比如當初準備這一年里要讀100本書
每天早晨晨跑半個小時,勢必減肥20斤
工作再上升一個臺階,等等這些
結果一年下來發現自己當初定下的目標早已拋之腦后,只能自己安慰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加油補回來。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會經歷上述的情況,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我們的目標最終都沒有實現呢?其實主要和兩點有關:
一、目標設定的方向及合理性
為什么你以前制定了許多目標大多都沒有實現
目標要符合自己條件,不能太大,選對方向
之前在《魯豫大咖一日行》節目中,魯豫深入萬達集團,采訪了萬眾期待的“重量級”嘉賓王健林。在采訪中,王健林屢擲豪言,“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掙它一個億”,這個小目標驚到了廣大網友,在土豪的眼里可能只是個小case,但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就是個天文數字,很難實現。
為什么你以前制定了許多目標大多都沒有實現
有朋友看到自媒體很火,很想加入進去,但無奈水平有限寫不出東西來,于是就暗下決心要在接下來的一年里讀它個100本書,以此來提高自己的閱讀和寫作水平。對于這種想法,只能說初衷是好的,但不太切合實際,一個之前從來不怎么讀書的人一下在平均3天左右要讀一本書,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
比較合理的應該是根據去年的情況或者自身的能力來設定目標,比如去年我們一年的年收入是10萬,今年在去年的基礎之上增加個20%到30%,也就是12萬到13萬左右。根據打算選擇進入自媒體的領域,選擇相關的10本左右來制定閱讀計劃都是比較合理的
二、執行力
為什么你以前制定了許多目標大多都沒有實現
你能為你的計劃和目標嚴格執行嗎?很多人都會說可以沒問題,但結果往往卻差別很大,大多數人在計劃剛開始的時候都執行的很到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執行力變得越來越差,直至最終放棄
回到之前晨跑的目標例子,這個目標相信很多人都制定過,要一定時間里每天堅持晨跑,結果最后跑了沒幾天就放棄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在心理學上有個叫“舒適區”的概念,舒適區是一個自我的安全空間,由四面墻構成:固定的環境、固定的思路、固定的形象、固定的模式。當其中的一個或幾個量發生改變是,我們就會離開舒適區,感覺到不舒服。
為什么你以前制定了許多目標大多都沒有實現
比如,小明是個比較內向的孩子,由于某種原因,被父母轉到別的學校讀書,離開了自己本已適應的環境,此時,小明從心理上就會覺得不舒服,很可能還會表示抗拒。
這種現象被稱為走出舒適區的不舒適現象。你離開了自己固定的環境,在新的環境里面感到不舒服,各種小心謹慎,還有認床的,換個新環境睡不著覺……然后呢,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學習,這個環境又變成了你的舒適區。
同樣的道理,如果改變你的固定思路,固定形象,固定模式,你同樣會感到不舒服。
有人會說這和執行力又有什么關系呢?
其實關系很大,你能不能離開自己的舒適區,待在非舒適區決定了你在某件事情上能堅持多久。因為一旦離開自己的舒適區,你就會感到不舒服。
比如你要打算在冬天的早上晨跑,意味著你要離開溫暖的被窩去忍受刺骨的寒風。你要多讀一些書來提高自己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就要擠占原本屬于娛樂放松的時間。為了多交一些朋友,你需要想方設法逼著自己去多和一些人溝通和交流。這一切都會讓你變的難受和不自在,心理總有一種想逃離的和不情愿的感覺。開始的時候你的意志力和激情會強于這種感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意志力和激情就會慢慢的被不舒適的感覺抵消直至蓋過,最終導致你放棄了原來的目標,轉而回到自己的舒適區待著。
所以,想讓你的目標能夠很好的實現,應該針對自身情況制定合理的目標,不要貪多和夸大,離開自己的原來的舒適區,為了理想,多在非舒適區待一待,慢慢你會發現你離目標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