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階段,第一次作業《知道做到》P9-10
R:在他的研討班里,作家督促所有人學會這三件事。
第一件是堅持記筆記。除非一個人擁有一對相機般的耳朵(這種人只占總人口的0.0001%),否則他根本不可能僅靠聽來完成整個學習過程。事實上,研討班結束30小時后,那學僅靠聽來學習的人就只能記得不到50%的內容。24小時后,他們會再忘記25%。而1個月后,他們所能記得的新知識就不到5%了。
作家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督促學員們在24小時之內重讀筆記,總結那些讓自己“啊哈”一聲的東西(恍然大悟),或者是一些重要的理念。他建議他們將之清楚、整潔的寫在一個筆記本上,或者把它們儲存在計算機里。為什么一定要清楚、整潔的記錄呢?因為他發現,在參加玩研討會后,大多數做了筆記的學員都立刻會把筆記歸檔,而不是復習。過了一段時間,當有人問:“你去參加的那個研討班上到底說了些什么呀?”這時他們就會打開自己的文件,左看右看,有時甚至認不清自己的筆跡了。這樣的筆記毫無意義。
第三,作家督促學員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傳達給別人。他建議,在結束培訓回答家里一個星期之內,他們最好能預定一間會議室,邀請自己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伙伴參加,和他們分享自己從研討班上學到的那些讓他們“啊哈”一聲的東西。作家知道,要想開始應用新知識,最好的途徑之一就是把他傳授給別人。
I:我們已經進入學習型社會了,無論是在什么單位、公司、企業,大到世界500強,小到一個街邊服裝店,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培訓,然而培訓的效果如何呢?以我曾經在一家中型銷售公司做人力資源管理時的經驗來看,培訓的效果通常是:培訓期間大家熱情高漲,紛紛表示深受啟發,決定在接下來的工作中用新的辦法大干一場;或許第二天、第三天還會有人偶爾談起激動人心的培訓,但落到實處的卻非常少,真正為工作注入起色的少之又少。甚至,培訓結束一段時間之后,培訓內容是什么都很難想起了。
那么,怎樣才能將學到的東西轉化為“生產力”呢?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筆記是一定要做的;然而從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可以知道,復習,及時的復習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好的學就是教”,所以,用教別人的方法鞏固我們所學到的,也是相當有用的辦法。
總結起來,如何學以致用?我們可以遵循以下三個步驟:
1、培訓期間做好筆記。
2、24小時內整理并復習筆記。
3、一周之內把學到的只是傳達給有需要的人,最好是以上課的形式。
A1:我是個熱衷于學習的人,經常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研討。我也習慣做筆記,并且在培訓會上總是熱血沸騰,總是憧憬如何把學到的東西用在改進工作上。但是基本上每次都是培訓結束之后就因為種種原因沒能用上新知識。我自己莫名其妙,不知道是哪里出了問題;甚至開始對學習失去興趣,覺得那些是聽起來有用,實際上幫不到自己的東西。
看了這一段之后,我終于明白問題并不在培訓本身上,而是我只完成了學習的1/3的工作,最重要的兩步:復習和傳達都沒有做。
從現在開始,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學習:培訓、研討、閱讀等,我都要采取以下的做法:
1、做好筆記
2、及時復習
3、以教固學
A2:就拿我參加拆書幫的訓練營來說,在訓練營里學到了RIA便簽讀書法,這是一種很實用的學習方法。我首先通過學習《這樣讀書就夠了》,用筆記的形式整理、了解這個方法是什么,怎么用。
然后,通過不斷練習的方法進行復習、加深理解。
之后,我準備把它引入我兒子的讀書會,教會孩子們用RIA的方法來讀書、學習;也就是一個內化成自己的讀書習慣的過程,達到完全掌握這個方法,并幫助我高效學習,快速成長。
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