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聽過很多這樣的話,“人只能賺到認知之內的錢”、“認知、方向、資源遠比努力更加重要”、“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很多這樣的話,其實都在講一個問題”認知。
短視頻時代,不管是圖文還是短視頻,一些追求速度的自媒體人,純粹是站在吸引流量的視角,販賣者與認知有關的焦慮,他們擅長直接給出結論,但卻不擅長展開問題,分析問題。
既然認知這么重要,那今天筆者嘗試以有限的認識,對無處不在又司空見慣的認知進行拆解,未必成熟,拋磚引玉。
本文將會討論如下主題:
- 從定義和內容兩個角度拆解什么是認知
- 牛人的思維方式是什么樣?
- 如何認識認知模型?
- 提高認知的思維工具有哪些?
從定義角度拆解認知
理查德李斯認為:認知是我們的大腦參與、識別和行動的能力。你可以把認知看成是我們的情感、思想、決策、意愿和行為的綜合體。認知的組成部分包括:警覺性、注意力、感知速度、學習能力、記憶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心理耐受力。通俗一點解釋就是:對事物認識的清晰程度和掌握事物本質的深淺程度,為認知能力。
從學術上定義認知能力為:“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們對事物的構成、性能與他物的關系、發展的動力、發展方向以及基本規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們成功地完成活動最重要的心理條件。知覺、記憶、注意、思維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認為是認知能力?!?/p>
認知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基于大腦的整合功能,而人的大腦的整合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從胎兒時期就開始了,與原生家庭以及個體與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連接程度和狀態有很大關系。整合功能是否完善,最直接的表現為覺知能力、感受能力、情緒管理能力、溝通能力等。
近年來腦科學家研究得出,人的大腦的整合功能是隨時可以完善的。關鍵在兩個方向。向“內”看,有意識的追求自我成長,發展自我關系。向外看,主動的展與外界的連接關系。
認知首先是向內求,就是培養自己的覺知力,有了覺知能力,進而有自己的思考能力,才會建立自己的思維體系。認知不是想象出來的,認知是體驗、經歷、學習和覺悟出來的。
很多人會把知識等同于認知,但其實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并不是認知本身,只是幫助提升認知的工具。比如你看一本金融書籍,但并不能讓你就富裕起來。所以結合著所學的知識,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實踐和體驗當中,集中你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去找到一條通往目標的路徑。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感覺而不是知識,會進入到你的潛意識,潛意識進一步觸發大腦的整合功能,進入到悟到的境界。
要大膽實踐,放開了體驗新鮮事物,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在實踐與體驗中,不斷地產生思考和感悟,把知識轉化成認知。反之,如果沒有這樣的心態,即便完成了一件事情,也只是最低限度的結束。就像是在認知和真理的房子外邊路過,沒有一點波瀾。
以上我們抽象出認知的三個關鍵詞:信息,思考,實踐。
從內容角度拆解認知
定義的內容雖然枯燥,但能夠讓我們的討論不至于偏離大方向太遠。有了大方向之后,我們從結果的角度出發,看看那些和牛的Up主是怎么拆解認知話題的。
筆者在某站找了一些綜合排名較高的一些關于認知的投稿,整理了一些視頻中的內容,如下
復利積累:早期看書和鍛煉; 長期主義:量變引起質變;
成長性思維:動態發展眼光; 正向循環:好習慣好心態;
沸騰效應:一次專注一個習慣的養成才是最快的;
抓重點:二八效應;以終為始:假裝自己是;吸引法則:讓你配得上;
終身成長:大腦可被改變;鏡像世界:改變視角;
知識價值:知識是無限的,把注意力放到那些能夠對你產生價值的知識
拒絕碎片化:網上的文章和視頻本身就是碎片化的,這些內容本身無法與你產生連接
思維誤區:信息差讓人容易進入誤區定勢,打破這種定勢,從“我不能”到“我該如何”
可以看到那些很多寫認知的文章或者視頻,總結來看大都是在對于一些事情的結論性看法,比如典型的二八法則,就是站在統計學結論的角度給出的一種普遍性的認知;再比如知識價值,把注意力放在產生價值的方面,坦白來講不到一件事情的結果,我們也很難知道到底哪些能產生價值。
這可能就是很多關于認知的內容在網絡上滿天飛,但真正能對我們起到作用的極少,因為這些是結論,而非原因和推導,結論是抽象的,且損失了大量的細節和演變環境。當然筆者不否認網絡內容可以給你打來一些信息或者啟發,但能改變我們認知的,是那些反復琢磨,實踐過程中產生的感覺與看法。
所以,從其他地方學來的哪些所謂的認知,往往是一些結論,這些結論只是提供給我們了一個大方向,真正提高我們的是那些有無數細節堆積出來的實踐過程中的感悟。
高水平的認知是什么樣的?
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你會覺得一個人很牛?當你聽到一個人用很簡單的一句話就總結出了你表述一大段話的內容時,你會覺得很牛;當一個人就一個主題,展開的超多的解讀視角的時候,你會覺得這人有點意思;當你一個談論一件事情時候能夠很快聯想到在你看來毫不相干的另外一個事物時,你會覺得這人思維很活躍....總結來說,高水平認知的人善于捕捉到一件事物的本質以及該事物基本發展規律。
我們以一件工作為例,看看牛人的思路拆解?
- 認識:該工作是在做什么?目的是什么?關鍵點在哪里?瓶頸在哪里?處在整個供應鏈/關系鏈上的哪一點?等等
- 怎么做:知道怎么做,能夠預判難點在哪里,出錯點在哪里,重點把控的地方在哪里,自己在關系中的價值在哪里等
- 標準:這個工作做到最好的標準是什么?
- 檢查自己:自己有沒有能力達到這個標準?還缺什么能力?怎么去補充?
- 事物之間的關系:這個工作與上下左右的關系和彼此的影響是什么?如果出現由外界導致的影響,我怎么預防和處理?
可能不需要這么多思考也能把一件事情完后,但牛人會在腦子中構建很多疑問,這些疑問其實就是對事物本質的探索,探索一件工作與其他事情的關聯性,關聯性本身就是對相同事物的不同視角下的看法。
當然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耗精力的事情,但這個不斷的思考的過程就是不斷接近事物本質的必經之路,也是構建自己專業性和認知深度的必由之路。所以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沉浸式的多思考問題,逐漸構建屬于自己的認知結構。
認識認知的模型
科學家們一直執著于提升機器人的智慧,使其看起來越來越像人類。這里面的智慧,站在人工智能的視角來看,就是在提供機器人觀察世界,認識世界,反映世界的過程。
當然科學家通過各種學科如計算機學科,生物學科,腦科學等不同的學科研究,應用到機器人,使其更加智慧,那么這里我們可以通過抽象機器人認知過程(模型)來感知人的認知過程。
圖:認知模型
信息層
認知模型的第一個環節就是大量的信息,這個就相當于機器學習中的大量的數據輸入。面對海量的信息輸入,最重要的工具是信息挖掘,挖掘的核心有兩個方向:深度和廣度。如果不注重廣度,就會對很多新的現象和機會視而不見。不注重深度,就會遇對當下處境和形勢看不透。
認知盲區:此外信息的挖掘是主動的行為,但也存在盲區:自傲、自卑、情緒化。自傲造成的結果,信息就在眼前,但卻看不到。自卑造成的結果是,信息拒絕,就是拒絕信息的發現,有接納的胸懷和態度才有可能給認知成長的空間。情緒化往往會讓人對信息形成誤判,進而無法對信息形成有效認識。
人不能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如何規避以上的盲區,專心在信息的廣深兩度上挖掘呢?這里給到兩種工具:放低心態和傾聽交流。放低心態是讓更多的信息進入視野,避免看不到細節的情況。傾聽交流是與人交流過程中,盡量多的聽到完整的信息,抱著了解心態,不求全部吸收但求了解個梗概。
這里給出一個比較討巧的做法,就是篩選輸入的質量,比如看一些紀錄片,比如看一些高手的辯論,比如看一些大佬的訪談。通過提高輸入信息的質量,一定程度上提高最終輸出的高度。
訓練層
訓練層最實用的工具就是大量的刻意練習,進而構建出思維模型,反映在腦科學研究的大腦中,就是在構建新的神經元連接。
參考AlphaGO的訓練過程,一套模型在兩個機器中對抗訓練。對應到人的刻意練習,就是自己和自己在生成對抗訓練,通過不斷地自我發問,來不斷地加強自己的邏輯思考力。不斷地發問在實踐層面就是你會不斷地遇到新問題,這些新的問題有另一外一個名字叫細節,而決定一件事情優秀或者成功的關鍵,可能就在那些細節問題的發現和處理上,只有真的實踐過才知道知識產生時的各種細節,才知道細節是魔鬼。可能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的原因就在于,道理是結果,直接過濾掉了推導結果的實踐中的任何細節。
借助一些行業或領域模型,直接拿到現實生活中進行實踐檢驗,一定程度上會加速認知的提升。
判斷層
根據訓練層得出來的思維模型,不斷地在現實世界中應用,并依據事情的發展不斷地反思、校對、調整,以期得到更好的結果。
通過以上三層模型的不斷精進,實現認知能力的迭代升級。即通過大量信息的不斷輸入,反復的思維模式訓練,不斷自我博弈與挑戰,克服自傲與自卑心態,使認知結構在廣度與深度上充分擴展,形成一套更高維度的、完整的認知框架,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聰明的決策。
提高認知的思維工具
以上筆者嘗試從計算機科學的角度,給出了一種認識認知的模型,簡單來說就是信息的輸入、加工、輸出,然后不算的迭代升級。從術的角度有哪些可以實操的思路呢?
轉變思維:從限制性思維方式轉變目標性思維方式,首先是自己不能自我發展的屏障,打開思維,發散思維的去主動獲取信息。
信息過濾:網上確實有很多有用的信息,但人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可以從信息的質量和方式去過濾掉無效或效率低的信息,比如跟高手聊天,看成體系性質的書,紀錄片等,嚴格控制短視頻,碎片化的文章。
沉浸式思考:這一步也是提高認知最核心的關鍵。保持專注力沉浸式一段時間去琢磨事,構建對一個問題,一件事情,一個主題,一個領域認識模型,
親身實踐:“聽到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本質邏輯就是僅僅知道,知道那些道理都是別人思考體系的結論,關鍵到事上的時候,大腦的潛意識中是沒有這些結論所對應的一串實踐方法論。所以不要輕視實踐,實踐的過程中產生的覺知才會進入到潛意識,而且不要高估短期的,也不要低估遠期。其實不斷地實踐,反復的復盤得失,在大腦層面就是在不斷地創建連接,大腦連接越多,思維就會越活躍,“觸類旁通”可能說的就是大腦的這種連接。
總結
看過很多知識,聽過不少總結,如果不能整合進自己的知識體系(知識回路),除了滿足了一時的知識焦慮外,不會帶來任何收益。將接收到的信息與已有的知識體系產生連接,這些內容才會在需要的時候由大腦下意識的調度出來。
總的來說,高質量且非碎片化的信息輸入,持續性的實踐和深度的思考,不斷地重復這個過程去迭代認知模型,是一種改善認識或者提高認識的基礎解法。
參考:
人人都在說認知,到底什么是認知
傅盛認知三部曲后記:到底什么是認知?
為什么你的認知那么高卻還那么窮?千萬別再掉入“高認知窮人”陷阱!
普通人改變命運的秘密!我的觀點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
徹底改變我人生的10個重要認知
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這個視頻將會改變你的一生【方法論】
人永遠賺不到認知以外的錢?盤點提高認知水平的紀錄片TOP10
《有一種東西叫眼界》】#知識改變命運,腹有詩書氣自華
認知層次是可以提升的嗎?怎么做到思考有深度?
認知科學&知識焦慮亂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