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霜降,給到人們提示:人們需要做減法,要懂得休養生息。
昨天中午弟弟打電話問我寶寶滿月要不要回去?
我:9月中旬回去一趟,國慶又回去一周,這次就不會了。寶寶滿月,國慶回去時有跟侄兒文翰和芊芊說了,給寶寶送一套經典教材,其他東西就不買了。我們小時候因為父母沒有文化,不懂管教我們,我們是屬于放養式長大的,我們的下一代也不懂如何教育,這幾年我有幸結緣國學經典教育領域,深感人文教育的重要,所以希望我們的孫子輩不要再錯過最佳的教育時期。
我們四個兄弟姐妹的孩子我都一樣的對待,靖博出生時我送的是經典書籍,現在你的孫女我也一樣送經典給她,這套書籍原本是在文翰結婚的時候送的,因為那時他們還沒確定是在深圳還是回三明,
緣定三生外,今生已結緣。因緣如此殊,此生必成全。
緣定三生外,今世已相逢。使命共承擔,一路把人同。
場記記錄:
趙銀廣老師:10月24日就是霜降的時節。
霜降就是降霜的意思。霜由水汽凝結而成,在北方會比較明顯。在秋天的夜晚,天上若夫云彩,地面上散熱很多,溫度驟降到零度以下,靠近地面的水汽就會凝結在水溪邊、樹葉和泥土上,形成細縫的冰針或六角形的霜藥。可見霜的形成需要比較大的晝夜溫差。小的時候上學,路邊都是亮晶晶的霜花,在城市里是見不到的,城郊區可以看的到。
在氣象學上,秋天出現的第一次霜被稱為早霜或初霜,春天出現的最后一次霜被稀爛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我們說的無霜期。霜降始霜僅指黃河流域的節氣,霜期有兩三個月,在我國的南方地區,霜降期間溫度多在20度左右,在華南要到隆冬時節才能見霜。淮河、漢水以南地區霜期不到兩個月。
一候豺乃祭獸。豺這類動物從霜降開始為過冬儲備食物。豺比狼的戰斗力還要強,比瘦如豺,豺的形象就是瘦削的,豺狼虎豹,豺名第一,可見其兇狠。古時候人們對豺印象深刻:第一是因為豺比較兇狠,二是因為豺捕殺動物之后,間接保護了農田。
二候草木黃落。農諺說:霜降見霜,米谷滿倉。霜降不起蔥,越長越空。霜降到,無論莊稼成熟與否,都必須收割,因為霜降過后,農作物都不再生長了。到了霜降時節,葉子開始變紅黃色,大地蕭條、靜穆而空茫。讓人沉思感嘆。毛主席詩詞: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廖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通過霜降,給到人們提示:人們需要做減法,要懂得休養生息。在深秋霜降時節,人們需要反身修德,以防微杜漸,積賢德而移風善俗。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霜降時,秋天就要結束了,人們多在此時伐木,發現了樹的年輪,每年增加一圈。有了年輪,木材上出現了紋理,有了紋理,樹木才能生長得足夠堅實。通過樹的年輪,再加上科學的手法,可以測定某個地區樹的生成情況,降水情況。
一棵幼苗經過歲月的洗禮,不斷地累積壯大,終成參天大樹。人們通過伐木,發現樹上面的年輪,發現了生活當中的規律。我們要順著規律走,才能萬事亨通。霜降時空揭示了事物的累積過程。任何事情都要從點滴做起,從當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也是我們《易經》中講的:積小以高大。也是我們所講的累積法。
要想實現目標和理想,就要腳踏實地,一步步去走,克服過程當中的任何困難,才能最終實現目標。萬事萬物發展變化,都是由小到大。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長江或黃河的源頭,也是由許許多多的小溪流匯聚而成的。我們學習經典也是一樣的道理,貴在堅持,重在積累。日積月累,積小以高大。
孩子是一張白紙,你教他什么,給到他什么,他就吸收什么。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給到他最高能量的經典,時間長了之后,在他的幼小心靈里面,就會扎下深厚的文化底蘊。一年兩年可能看不到什么,但只要堅持累積,有讀經典和沒讀經典的孩子,一定會有不同的表現。不管是思維、眼見、格局等等,都會有所區別的。
子棟老師:今天是道德經的第三十九講《大道廢,有仁義》。紀曉嵐才高八斗,想要提個主題出來,但思前想后,最后還是放棄了,因為文章本身就是最好的主題,你不管用哪個都替代不了。我昨天晚上也是一樣,想找個主題,但最終還是用原文的第一句來作為主題。道德經不作學問來分享,因為作為學問,我講不了,而且即使我講了,你們也聽不懂。所以,我要從生活方面來分享,這樣才能不離生活。經典生活化,生活經典化。經典即使再高深的東西,它也是來源于我們的生活。
越簡短的章節是越難講的。第十八章十分簡短。當我們熟悉原文,甚至倒背如流的時候,需要做到的是將原文和我們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經典生活化,生活經典化。不管任何藝術,都是從勞動當中產生出來的,從生活中創造出來的。
今天的主題:大道廢,有仁義。大家看到這些句子的時候,第一感覺是什么呢?我當時看到這些句子的時候,感覺老子反對仁義、孝慈。但這絕對是不對的,老子是不可能反對仁義和孝慈的。無有關系,互相產生嗎?在這里他不是反對的,而是告訴我們更深層次的意思:當你不遵道而行的時候,你的仁義就不存在了。比如:你每天想賺錢,因為你想賺錢,證明你缺錢。當你提出的時候,正是因為它沒有。
真正的大道是天道。老子講的《道德經》,最重要的層面是道,接下來是德,接下來就是昨天講的四個狀態。道、德、仁、義、禮。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講的是道的狀態。
深圳的沙灘是最干凈的。有個老外在沙灘上看到垃圾,會撿起來扔到垃圾桶,這種行為是我們需要學習,需要普遍的,只有每人都養成愛護環境的習慣,才能實現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說法,而不僅僅只是說而已。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是為公的。公是大眾的一種狀態,也是公平、公正的一種狀態。只要我們秉承道的狀態去做事,最終道是長久的。大道的狀態是為公的,是遵道而行的。此處提到的是大道已廢,就是已經沒有仁義了。表達的是,這時候,人們在一個小范圍,要講仁義講良心了。正式因為沒有了,所以需要提倡。比如:老板開會時講到:大家要和睦相處。他為什么要講這句話了?說明公司已經出現了員工不和睦相處了。你在講的時候,其實是已經失去了,所以才要講。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他們不講這些的,因為那時候人們是以道治天下的,人們都特別講仁義的。老子為什么要講呢?說明當時的人們缺少了仁義,所以老子才要講,希望大家能夠回歸源頭。
就好比孩子,我們每天嘮叨他要坐正寫字,為什么要說,說明他沒有坐寫,如果坐正了,我們就不用說了。就是因為沒有做到,或者是沒有,所以才要說。如果做得很好,我們還需要去說嗎?比方說:我現在講道德經,我的工作是讓更多的家庭,讓更多的國人可以系統地學習到我們的傳統文化。然后,我在做這份工作時,我作為中國人,我要告訴更多的中國人要學習傳統文化,我的心情是痛心疾首的,為什么會這樣?說明大多數國人沒有學習自己的傳統文化。這是打臉的。我們幾千年的歷史,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的。好比,孩子不認得自己的父母一樣,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一樣。我為什么要去講,要去做這份工作?就是因為沒有了,失去了,大家體會不到,所以我才要去講,去做這件事。
主持人:今天學了兩堂高能量的課。我們這些大人大都沒能從小學習經典,而經典是需要以小積大,從小時候開始的。記憶的啟發需要時間的,大概是十三歲之前。后來喚醒的是理解能力的啟發。所以教育孩子我們要抓緊關鍵時期。記憶是有時間階段的,長大了就進入理解階段,小的時候記憶好的時機要好好把握。第二節課子棟老師,非常的親切,很細致的講解,就像一家人在一起學習。
煒圣媽媽:非常感恩子棟老師的講解,第一個感覺是沒有了大道還有仁義存在,這是字面的理解,不懂去思考,一直繞不過來。現在的理解層面是,為什么一定要去強調這件事,不斷的強調就是因為孩子沒有做到,你去說,證明孩子沒有做好。第十八章,說的就是生活中常見的情況,比如孩子,我們每天嘮叨他要坐正寫字,為什么要說,說明他沒有坐寫,如果坐正了,我們就不用說了。正是因為缺少,所以要強調。強調,正是因為我們缺了,所以要努力爭取。西方強調民主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缺少,如果有就不要強調了。銀廣老師降到了霜降的大道,每天一點一滴的累積,不是一天兩天就有很大成效,是日積月累的堅持,如小樹慢慢長成大樹,孩子讀經也是不斷累積的過程,學唱歌、跳舞是裝修的層面,讀經是打地基做結構,社會上會多負面新聞就是沒有打好地基,遇到困惑和問題時,容易摔倒。
煒埜媽媽:孩子的記憶特別好,煒埜暑假開始挑戰《道德經》100,昨天抽背都能背出來,小清照聽哥哥讀,也能背誦很多,哥哥說妹妹的記憶怎么好,昨天上課的路上,看到高樓大廈,為什么要每天學習一點點,努力一點點,孩子一下就聽懂了,通過自己的學習引領孩子,孩子的記憶真的很神奇。
最近在看《封神榜》,講的是商朝,紂王昏庸,把忠臣害死了,每個人對紂王很害怕。不論是國家或家庭教育,孩子為什么會一直有缺點?昨天跟孩子聊天時說,媽媽我很生氣,媽媽說誰家哥哥好、媽媽好,來換一下。孩子說你就是愛發火,我不換,媽媽也有好的一面。孩子學會了思考,教育孩子就是修行的過程,盡量做到淡定,比較少說孩子的不是,要靠孩子去感悟,犯錯的時候還是要說的,最近少發脾氣了。孩子是潛藏的階段,慢慢走上正道,天氣轉涼,注意保暖。
善兒媽媽:看到新聞,身邊也有這種狀態,對十八章的理解,通過子棟老師的講解,大道廢,有仁義,更有體悟。新聞:大人有錢,孩子不愿意贍養,分配財產不平衡,孩子有爭議,小兒子會站在母親的角度考慮,老大什么都不管,盡想老人的錢,老三什么都沒有,盡自己的一份力讓父母過的好。
自己家也是這樣,對老人都很好,老人自己有一點積蓄,不舍得用,有自己的理由,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情況,沒有一個標準,子棟老師說,越沒有什么就越計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