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給自己的房子做過裝修的設計師未必是最佳選擇。他們要么很有想法但是沒有使之融入生活的現實經驗;要么相反,他們擅長畫圖出單卻缺乏對美好生活的敏感和熱情。
設計師的家,不一定是他們的代表作,卻一定是他們最重要的作品。沒有一個設計師愿意生活在自己不喜歡的房子里,使用自己不喜歡的家具。如果找不到自己喜歡的,他們干脆自己動手設計。
“紅屋”就是這么誕生的。
1859年,william morris在倫敦郊區買下一塊草地,邀請建筑師和畫家朋友設計建造一座住宅,并由他本人完成了室內裝飾。William morris被稱為現代設計之父,對于紅屋的內部裝飾,自然是與眾不同。
我們可以從william morris對紅屋的裝飾中,獲得不少裝修的靈感。
首先,大量使用紡織品。
莫里斯認為,紡織品是室內裝飾和舒適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莫里斯革新了室內裝飾觀念,在墻壁上貼上圖案重復的印花棉布或機織綢緞,在主臥里掛上繡花掛毯。所有的紡織裝飾物由莫里斯設計。
其次,“師承自然”
小雛菊、忍冬花、葡萄果實、卷曲葉片……莫里斯的設計多以植物為題材,格調清新,富于“現代”感,比如1861年設計的雛菊紋樣的墻紙中,色調輕快,組織勻稱悅目,體現出對大自然的強烈感情。
然后,崇尚手工藝。
莫里斯鼓吹勞動者的尊嚴和手工藝的美,認為公司與中世紀的手工作坊無異,都是陶冶道德的地方,絕不能制作只為賺錢的便宜貨,要把看得見、摸得著的日常家用器物當作一種信仰,為人們生活在其中的所謂“文明”樹立一個典范。
1861年,莫里斯組建公司,把工人們培養成手工藝者,和他們討論藝術。紅屋的所有裝飾物都是手工制造。
紅屋被認為是19世紀工藝美術運動的見證,世界建筑向現代建筑的轉折。莫里斯出生于1834年,畢業于牛津大學。25歲那年,莫里斯帶著未婚妻簡和好友韋伯游歷法國,當他們泛舟塞納河上時,莫里斯決定建造、裝飾一座住宅。這將是未來和新婚妻子生活的家,也是他與朋友們藝術理想的寄托之所。
然而,莫里斯只在紅屋生活了5年,1865年,他離開紅屋定居倫敦。
莫里斯的感情生活并不幸福,婚后,簡愛上了別人,與莫里斯分手,莫里斯的事業也遭遇挫折,復興手工藝的理想很難實現,因為手作紡織物的價格太昂貴了,很難有市場,而且違背他的民主思想。
據說有一次,莫里斯為一位富有的資本家裝修房屋時,在房間里煩躁地走來走去并不時地埋怨著自己什么。這個富人問他為什么這樣?他回答道:“我付出了一生的努力,然而,所做的事情僅為裝點富人們窮奢極欲的生活。”
莫里斯所設計的紋樣,卻都成了精品。
莫里斯有一句名言:
不要在你家里放一件雖然你認為有用,但你認為并不美的東西。
或許,我們在裝修時,應該認真思考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