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接觸一個參加晚輔的男孩子,就讀初二,每次都是拿著兩本空的課后輔導練習本過來,一路叫嚷著:“老師,我一題都不會,你趕緊教我!”
? ? “你會不會啊?”“趕緊教我!”等他坐下來后,就開始東張西望,“老師,你的數據線哪里買的?我都沒見過。”“老師,你這個是怎么弄上去的?送給我了好嗎?”“老師,你一定很有錢,一年收入50萬有的吧?”
? ? ? 我讓他坐好,打開作業本,“老師,你會不會啊?講錯了,明天要請我喝奶茶!”再三勸他別墨跡了,要開始講題了。于是,每講一道題目,他總是會有很多感慨,時不時關注下其他東西。言談中,他道出去過很多輔導機構了,貌似對哪里都很熟悉的樣子。從他的態度中,讓我看明白了,這個男孩子是過早的染上了小市民的色彩了。他覺得他是交了學費來參加晚輔的,所以作為老師必須得一道道題目跟他從頭開始講起,要是他自己先做題目,他就虧了。這樣的男孩子,這么市儈的男孩子,必然跟他父母的家庭教育是脫不了關系的。但是在學習中抱持著這種心態,我敢說他就是再換十家輔導機構,他的成績依然是很難上去的。不管這些課后練習題他是不是真的不會,至少作為一個學生的本份,他都要先去思考,嘗試著去做題,這樣,老師再對他進行講解,他才能發現哪些知識點是欠缺的,沒有真正掌握住,哪些做題的技巧還是可以改善的。
? ? ? 由此,我聯想到了曾經一個家長跟我咨詢的事。她的兒子讀初一,在一家輔導機構進行一對一補習,但是上了幾次課,孩子的成績并沒有上去,所以她跟我咨詢學習的技巧,打算換輔導機構。我從她那里了解到,輔導機構的老師第一次上課后給了孩子一份試卷,讓孩子帶回去做。孩子不愿意做,就沒做。此后,這個老師就再也不給孩子留作業了。為此,她的說法是:“我孩子學校里的作業那么多,做都做不完,哪里有時間做你的試卷。”對此,我是徹底無語了,于是跟她分析:“那個老師也只是想了解你孩子的掌握情況,以便后期進行更加有針對性的教學。”無奈,這個家長就是認為上過幾節課,孩子成績沒提升,必然是老師的問題,所以她不能繼續浪費錢,她必須得換輔導機構,換老師來進行教學。
? ? ? 假如,一個孩子平常都不學習,就想通過一個星期2個小時的一對一輔導,就實現成績飛速提升,那他平常浪費那么多時間去學校做什么?有錢人家的孩子完全可以請幾個家教,每個星期每門課上2個小時,這樣小孩多輕松?事實上,中國應該沒有這樣的成功案例吧?
? ? ?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導致孩子的學習理念、學習狀態都存在很大的問題。有這樣的父母,孩子成績永遠也只會處于中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