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一個關于手持手機測試性格的文章熱遍朋友圈,而且還有很多朋友在評論里坦言很準,下面我們先一睹該文的全貌,上圖:
從圖中的ABCD四個選項的答案來看,其實你只要認真閱讀任何一項,你都會覺得很準,這是為什么呢?
二
其實,這是一個上世紀四十年代就被破譯的老梗。1948年,心理學家弗拉(Bertram Forer)就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對學生們做了一項人格測試,并就測試結果給每位學生一份分析報告,之后再讓他們分別對這份報告的準確程度打分,最低1分,最高5分。
結果,學生們在沒有互相比較的情況下就紛紛覺得報告神準,說的就是自己,他們對該報告的評分平均值高達:4.26分。
實際上,學生們拿到的是同一份分析報告,全文如下: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并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心理學家對此進行了分析,這是因為人們受到了主觀驗證的影響,而所謂的“主觀驗證”是指只要我們深信一樣東西,我們就會搜集各種證據從而支持我們的結論。在類似的“分析報告”中,充斥著模棱兩可的說辭,因此,想要找到可以支持“神準”的證據自然輕而易舉。
從此,類似的這種現象就被統稱為“巴納姆效應”。
三
“巴納姆效應”通常被運用在冷讀術中。
無論是經驗豐富的算命先生,還是以咨詢服務為生的專業人士。ta們往往會先以:
你看起來十分內向(或外向),但其實你有不為人知的開朗(或內斂)的一面。
不知道個中原理的小伙伴往往暗暗吃驚,覺得對方看人很準,甚至有些還會“極為配合”地吐露更多的訊息,從而為對方套你更多的話做貢獻。作為防騙,你不得不掌握一些類似的心理學知識。
當然,刀子即可以成為兇器,也能用在正途。熟練掌握和運用“巴納姆效應”實際不失為一種人際溝通的本領之一。尤其是當別人正在負面的情緒中時,你也可以以類似:
你看起來似乎對剛才的那件事情毫不在意,實際還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的,能說說嗎?
只要問題的內容不至于過于敏感,當對方一吐為快之后,必然會感激善解人意,愿意傾聽的你。
四
最后做一下總結:
1.每隔一陣就會出現一次類似“星座”、“血型”、“姿勢識人”的月經貼實際充滿著“巴納姆效應”的影子,擅于識別它們能有效讓你少繳智商稅。
2.“巴納姆效應”的合理使用還是很有益處的,熟練掌握和運用能讓你迅速稱為善解人意的溝通達人。
3.沒事的時候多學一點心理學,讓你的眼界和智慧比身邊的人高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