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硯臺,非常的喜歡。
苴卻硯,中國名硯之一,以其豐富的膘、眼、線、紋等眾多石色稱雄于硯界,被譽為“中國彩硯”。其石色紫黑沉凝,石質致密細膩,瑩潔滋潤,發墨如油,存墨不腐,石晶絢麗豐富。石材產于中國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大龍潭鄉境內)的懸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稱“苴卻”,故謂之苴卻硯。
苴卻硯其石質細密膩滑、瑩潔滋潤、撫之如嬰兒肌膚、扣之聲音清越鏗然,視之文理清秀。
苴卻硯有著千年的古老歷史!早在漢魏時期硯石產地歸徽州的蜻蛉(今大姚)所轄,傳三國時期諸葛亮平定南疆五月渡瀘水(今金沙江)處即在現硯石礦山附件的古拉窄渡口,并在這一帶安營扎寨。兵將就地取石磨兵器時發現石質細潤,并制作硯品供軍前使用。諸葛亮在此喜得七星硯。
公元 621年(唐武德四年),唐朝擊敗并征服了吐蕃和地方土司勢力并設置了云南安撫司,以加強對南疆的統治,使得當時南昭云南王服從唐朝,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效仿唐朝,極大的促進了南疆經濟、文化的發展,也帶動了筆墨紙硯需求的增加,于是就地取材用苴卻石制成硯以供其需,苴卻硯得到第一次小規模開發。
到了宋朝初為了更進一步加強對南疆的統治,弱化南昭云南王的勢力,又將洮州等劃歸瀘州管轄,成為瀘州十八個羈縻州之一。并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使得苴卻硯走出當地自產自用的狀況,經由瀘州進貢朝廷,至此苴卻硯正是稱為“瀘石硯”或“瀘州硯”,并稱為當時人們所喜愛的名硯之一。宋高擬孫(公元1223年)所著《硯箋》中介紹瀘石硯道:“山谷日瀘川石硯黯黑受墨,視萬崖中正砦之蠻溪兄弟也、而無眉耳。”其意思為瀘石硯產于蠻溪(今民族居住的硯產地)石色黯黑益毫下墨,類似萬石硯之上品,沒有歙石的眉紋。 元朝人對瀘石硯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元代著名學者虞道園(公元1272-公元1348)在其所著的《道學古錄》中錄有謝書巢贈宣和瀘石硯詩:“巢翁新得瀘石硯,拂拭塵埃送老樵。毀壁復完知故物,沉沙俄出認前朝。毫翻夜雨天垂藻,墨泛春冰地應潮。恐召相如今曹操,為懷諸葛渡軍遙”。詩中提到諸葛亮渡瀘處即在現今硯石地;也印證了瀘水所產硯為瀘石硯。
清代這一地區又漸盛,有制硯作坊數十家,公元1909年(清宣統元年)春,清政府取三方當地盛產的硯赴巴拿馬國際賽會展出,被選為文房佳品名震中外。硯因產地而得名,從此苴卻硯名聲便傳播開來。后由于多年戰亂及交通不便等諸多因素,使苴卻硯開發幾經中斷,流傳極少。
1913云南省府準備開發苴卻硯、命制硯師傅寸秉信赴昆明傳授技藝,寸未及成行即病故、苴卻硯從此失傳。
1952年石雕藝術家羅敬如先生從民間攤檔上搜集到失傳的苴卻硯。羅先生又查閱了文史資料,走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終于在1985年找到了苴卻石的礦點。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先后精雕細琢,制作了一批苴卻新品種,其中一方百鳥爭春硯被一位外商以1.5萬美元購走。
從1987年起,全國眾多制硯專門人才,在繼承傳統制硯工藝的基礎上,廣泛吸取鐘鼎玉石及其它門類的營養,逐漸形成了渾實、厚重、濃郁、瑰麗的藝術風格,尤其在因石立形、因材施藝、俏色利用方面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