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混亂/未解決的依戀:喪失和創傷的傷痕
混亂/迷失型嬰兒在陌生情境實驗中對母親的行為,偶爾表現出讓人難以理解、奇怪、明顯地前后矛盾,甚至是解離的。嬰兒的這些行為被認為是受到父母的驚嚇后的反應——或者,是父母受了驚嚇或解離的反應激起了嬰兒的恐懼——可以把這些行為理解為,它們反映出當嬰兒感覺處在危險中,他面對無法解決的兩難困境,生物學上注定的安全港同時又是驚恐的來源,這時他有組織的依戀策略崩潰了。
大約理解為,混亂/迷失型嬰兒的父母是恐懼和解離的,在嬰兒受到了危險時,他想要尋求母親的庇護,開始受到恐懼的母親無法給與幫助和回應,小嬰兒變得不知所措,即兩難境地,他就會變得崩潰和混亂。
無論如何,孩子就是通過承擔父母的角色和父母保持親近,同時處理來自父母的威脅。
父母對過去的創傷或喪失缺乏解決方案,導致了心理狀態明顯的不連貫,使得對過去困擾的體驗做出僵化的否認成為必要。
因此,混亂型嬰兒的反常行為為正反映出“好像沒有什么其他解決辦法,只能抑制行為或表現出矛盾行為,或者僵在那里。”
未解決型父母解離或危險的工作模型——以及相應地關閉了的自我反思——使得他們的孩子處于危險境地,那就是發展出混亂型依戀模式,以及常常與之相連的各種精神病歷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