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來老師給出了“元認知能力”的概念是:對自己的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旨在學會讓我們學會用自己的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我最開始接觸這個概念的時候,以為“元認知能力”可以類比成“人格分裂”,分裂一重理性人格去審視和監督自己的感性人格,而后覺得并不完全是,“元認知能力”是結合自身人格和第三者視角后對自己未知人格的發掘。
我花時間試圖去理解為什么我們需要“元認知能力”,大概是因為我們很多出于直覺的判斷都帶著偏見,造成誤判。
《超預測》里說過12種誤判心理學,比如“確認偏見”,人總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解釋清楚我們看到的事情,想要找到原因,我們天然就傾向于去抓住第一個貌似合理的解釋,然后去搜集這個解釋的證據,“我們很少會尋找證據來削弱我們第一個解釋的可信度,而當那樣的證據被強行擺在我們鼻子底下時,我們就故意提出質疑,找出理由——不論這理由多么牽強附會——貶低它,甚至完全拒絕接受。”放到現實生活中,這就是元認知能力低的一個表現,人很樂于相信自己的第一判斷并產生偏見,不愿意用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去分析自己所看到的事物是不是存在偏差。
再如我們擅長使用“鼻尖視角”,因為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幾乎完全不費力的思考模式。它是大腦的默認設置,是你的直覺。有時候直覺可以創造奇跡,但大多數時候,直覺不是對的,我們的直覺只有在我們擁有很多經驗的領域才會準確。元認知就是對我們自己直覺的對抗,通過對自己直覺的加工、再思考以提高自己的判斷水平。
我們總是習慣于單角度的考慮問題,重視外因忽視內因,或者重視內因忽視外因,元認知能力的合理利用就是能多角度深層次去考慮加工問題,提高思考的深度,以便更接近事實的真相,使自己的判斷更加合理。
另外,情緒在很大程度上會短時間控制我們的大腦,造成判斷失誤,該看到的事實沒看到,看到的也誤解了。看見自己情緒的失控點,努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是合理運用“元認知能力”的一種。
大多數的人用了太多時間去適應變化,而用太少的時間去思考本質,因為隨大流很容易,但思考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對于“元認知能力”的提升,我有以下疑問:1.我們在做判斷的時候,如果專注于鍛煉自己“元認知能力”,是不是會有思考過程太過復雜,以至于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的情況發生,這種情況應該如何克制和控制? 2.在運用“元認知能力”的時候,我們到底是依照自己的判斷去判斷事物的對錯,還是要基于別人的建議,是不能隨意“隨大流”,但是這個“大流”的概念如何去把握,如果這個“大流”是一個普遍真理,而你的“元認知能力”告訴你應該反抗大流的時候,這個矛盾和沖突通過什么去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