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憐花
滅趙平燕之后,韓信部隊基本上以休整為主。
漢高祖三年六月,劉邦強收韓信兵馬,命張耳鎮守趙國,同時拜韓信為相國,命韓信從趙征兵以伐齊國。
劉邦命韓信攻齊,其實并沒報太大的希望,畢竟韓信手下是一幫沒什么戰斗力的新兵。而此時項羽所封的雍王、翟王、塞王、殷王、魏王、韓王、趙王、代王、河南王已被先后消滅,燕王、常山王和九江王也已歸順,劉邦和項羽已在滎陽形成對峙。
在劉邦眼里,齊國未必能強攻得下來,卻可以像其他已經歸順的諸侯一樣不戰而下。于是,他派了使臣酈食其去游說齊王。
所以,當韓信部隊還沒到達平原縣的黃河渡口時,聽說酈食其已經勸降了齊國,就打算停止前進。
然而,韓信生命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出現了,重要到韓信死前都還在惦記他。
這個人就是蒯通。
蒯通,本名蒯徹,范陽固城鎮人,因為避漢武帝之諱而在死后被改為通。
蒯通是一個職業謀士,靠耍嘴皮子見長。
蒯通第一次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是秦二世元年八月,當時武臣授命于陳涉北上掃蕩趙地。蒯通立刻跑去游說范陽縣令徐公,為其分析當前形勢,解說利害關系,說服徐公向趙王武臣投降,接著又以三寸不爛之舌說動趙王武臣接受了范陽縣令徐公投降,傳檄千里,不戰而下三十余城,其嘴巴上的功夫可見一斑。
游說完徐公后,蒯通一下子消失了五年,當他再一次出現上歷史舞臺上時,就是在韓信帳下。在韓信準備放棄攻齊的時候,蒯通獻計鼓動韓信偷襲齊國,史稱“亂齊之策”。
蒯通有雄辯的大才,他看透了韓信的弱點,說出的話韓信根據抵擋不了。
蒯通鼓動韓信襲擊齊國的理由有二,第一,韓信受劉邦命令攻擊齊國在先,現在雖然劉邦又派使者勸降了齊國,但并沒有向韓信發出取消攻擊齊國的命令。第二,酈食其一個說客,僅憑三寸之舌,轉眼間拿下七十余城,而韓軍作為一個將軍,率領數萬之眾,費了老勁才拿下趙國五十余城。蒯通問韓信,難道你當將軍帶兵這么久,反到不如一介書生?
蒯通的說辭,第一層意思解決了韓信認為不能再攻齊國的顧忌,第二層意思擺出了韓信不得不攻擊齊國的誘惑,憑韓信的政治智商,完全沒有免疫能力。
可惜,蒯通其實是一個間諜,項羽的間諜。蒯通的計策,對劉邦有百害而無一利,給韓信挖了一個坑,一個要韓信命的坑,而最大的受益者,卻是項羽。司馬遷稱蒯通出的是“亂齊之策”,那是站在了劉邦的立場,對項羽而言,這卻是個一石二鳥的良策。
讓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劉邦爭奪天下的經過。
劉邦占領三秦后,向東進軍開始奪取天下之路,趁著項羽忙于齊國救火之機,迅速攻下魏、河南、韓、殷、楚五地。這個時候,劉邦碰到了第一個難題:如果繼續向東進軍攻占其他諸侯的地盤,可能會引起天下人的反對,如果其他諸侯聯合,不僅東進難以成功,還可能吃不了兜著走。
著急時候,一個叫董公的人為劉邦出了一個主意,為義帝發喪。
雖然義帝只是個傀儡,但他畢竟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卻死于項羽之手。
當然,盡管義帝對劉邦不錯,劉邦和義帝卻并沒有什么過硬的交情,不過死人向來比活人要有用,需要的時候為其發個喪,哭幾嗓子,有什么關系,只要能幫到自己。
于是,在義帝被殺的五個月后,劉邦大張旗鼓為義帝發喪,親自袒露右臂嚎啕大哭,號令全軍哀悼三日,并遍發使者告知諸侯。
至此,劉邦目標明確且名正言順。東進沿途的諸侯,能招降的招降,不能招降的只管名正言順地討伐消滅。
東進戰役基本告一段落后,劉邦發動了彭城戰役,攻下項羽的老窩,但很快,項羽從齊國脫身,殺回彭城,打得劉邦落荒而逃。
劉邦的目標是吞并天下,吞并天下不但要消滅項羽,還要消滅諸侯。短期內看,項羽還是不可消滅的,那個先逐個消滅諸侯吧。
可是諸侯能坐等你去消滅嗎?你放著項羽不打專程去打諸侯,其行為就不再是名正言順了。諸侯會不會向項羽聯手?如何防止諸侯和項羽求救?或者說如何防止救火隊長項羽多管閑事橫插一刀?這是擺在劉邦面前的又一個難題。
這個難題又一次被劉邦解決了,當然,解決的方法有點冒險。
彭城之戰失利后,本可以一路退到咸陽的劉邦到達滎陽就停住了腳步。劉邦用自己作餌,吸引項羽攻打自己。劉邦敢于攻打彭城,已大大地激起了項羽的仇恨,必欲除之而后快。
劉邦完全可以脫離前線,回到咸陽享受太平。在與項羽滎陽對峙的兩年半時間里,劉邦確實也曾三次離開前線,回咸陽處理國事,但很快又回到滎陽前線,他不能讓紅了眼的項羽失去攻擊的目標。而同時,韓信則在外圍逐個消滅諸侯,被劉邦牢牢地牽制住的項羽,對其他諸侯的困境就無暇顧及了。
所以,韓信的首要任務,就是配合劉邦整體的戰略部署,消滅一切反對諸侯。劉邦拿自己作餌,并不是萬無一失的,而是隨時有生命危險。齊國投降于劉邦,可以和韓信合力南下擊楚,解決自己的困境。這樣的話楚漢之爭或可早一年解決。而齊國是屬于田家還是韓信,對劉邦來說并不重要。韓信偷襲“友邦”后,不但使劉邦失信于天下,還使劉邦少了一個盟友多了一個敵人,齊國完全倒向項羽。齊楚聯軍的實力占優勢,又擁有天時地利,面臨這樣的局勢,為保證齊地戰事的勝利,劉邦不得不派出多路軍隊支援韓信,使得本來就吃緊的劉邦更加捉襟見肘。
戰爭,說到底只是政治的延續。蒯通作為一個職業謀士,擅長的就是這個,不可能看不清天下局勢。立場決定行為,蒯通為項羽謀,獻此“亂齊之策”無可厚非。對于韓信來說,在齊國已歸順劉邦的情況下,作為劉邦手下大將,已完全沒有必要再行殺戮。韓信攻齊國的出發點,完全是想爭奪功勞的一己之私。當然,還有一點,前面已經為張耳爭取了趙王,接下來該為自己封王努力了,如果不打塊地盤下來,怎么有機會封王呢?
劉邦對韓信就快忍無可忍了,可是韓信,自我感覺卻越發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