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哀傷與抑郁》從幾個方面來對哀傷和抑郁進行探討,當然,他強調這里的抑郁并非包含所有抑郁,而是跟客體喪失有關的抑郁。
在這篇文獻中,弗洛伊德區分了哀傷和抑郁的共同及不同之處,尤其是通過心理動力學視角,即從力比多的角度來去詮釋抑郁發生的過程和心理機制。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對文獻進行解讀:
一、文章產生的背景
這篇文章是弗洛伊德寫1916年,發表于1917年,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在最初,弗洛伊德是支持這場戰爭的,并把兒子送到戰場,可是隨著戰爭導致很多人死亡,他也開始對兒子的犧牲有所擔心,逐漸轉變了支持戰爭的想法。
隨著戰爭的繼續,周圍的一些朋友和親人開始因戰爭而死亡,所以在當時的整個社會中彌散著哀傷的氣氛,使得弗洛伊德開始關注到死亡,為他對死亡的思考奠定了一些基礎。當然在1921-1922年,他寫的《超越快樂原則》開始講到跟死亡相關的內容,也是第一次提到死亡驅力。
二、文章的意義
眾所周知,弗洛伊德提出了意識和潛意識理論,我們也將它稱為“地形理論”;隨后弗洛伊德又提出了“結構理論”,也就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論。而這篇文章是“地形理論”和“結構理論”的分水嶺。這篇文章孵化了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論,并為之后弗洛伊德所一直倡導的“結構理論”奠定了基礎。
三、淺談哀傷
1、哀傷發生的心理機制
哀傷發生在重要客體的喪失之后,當然重要客體并非僅為實物,也包含讓人們有情感投注的客體,如弗洛伊德所舉例的:自由、理想等。客體喪失之后之所以有哀傷反應,源于客體原本是個體力比多的投注,但突然的喪失后,暫時未有新的投注對象時,力比多還保留著,于是哀傷反應就是個體釋放力比多能量的過程,這也就是為什么哀傷經過一段時間就對自然痊愈,即個體通過哀傷反應的發泄,消耗了個體投注在喪失身上的力比多能量。
2、儀式對哀傷的作用
在我國,親人離世后我們會舉辦葬禮,在葬禮上,大家都哭來表達對死者的懷念,在時間上,我們會有做‘七’儀式,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之后還有周年祭、三年祭等,當然這是來自佛教和道教的影響,但是同時,這也符合人們的哀傷過程。當然因為是重要親人,所以哀傷可能會要很長一段時間,之后親人會在夢中出現,也表明哀傷在持續進行。
在猶太文化中,會把所有的親人召集起來,大家坐在一起,連坐7天,共同來談論跟死者有關的話題。當然不論是中國文化背景下,還是猶太文化背景下,人們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親人們釋放哀傷,也是通過語言的表達宣泄掉我們內心的力比多能量,進而削弱內心對重要客體的力比多的投注。
當然,在現實中我們會看到有人在葬禮上無法表達哀傷,看似不悲傷,或者沒有太大的情緒,這就需要重點關注,如果哀傷無法表達或者宣泄,也許力比多就以其他方式來表現,也有可能轉為抑郁。當然也需要去思考,為什么個體無法表達哀傷?例如一個男性來訪者的表現癥狀為強迫洗手,詢問之后發現有個哥哥在十幾歲意外去世時,在葬禮上他沒有任何的情緒表現,但是之后卻出現了強迫洗手。如果從潛意識的角度來看,也許子內心中來訪者一直和哥哥是競爭關系,他在潛意識中一直想殺死哥哥,來獲得父母全部的愛,可是當現實哥哥真的死了時,潛意識的愿望達成,所以在葬禮上他表現不出來悲傷,但是超我又有很多的內疚和自罪感,于是通過強迫洗手來抵消。
3、哀傷的特點
通常來講,哀傷是由具體的生活事件引起,并因重要客體的喪失而導致一系列的自我價值低、痛苦、悲傷等情緒體驗,但是哀傷是意識狀態下個體知道自己喪失了什么,也就是喪失的客體是顯而易見的。通過哀傷是釋放在重要客體上投注的力比多,進而完成個體和客體內心分離的過程,而當內心的分離完成,個體的哀傷反應就會減少,也就是說哀傷經過一段時間后可自行痊愈,并非病態。
四、淺談抑郁
1、抑郁的表現
通常而言,我們看到抑郁的表現為對外界失去興趣、愛的能力喪失、所有能力喪失以及自我價值喪失。在情緒上常常表現為情緒低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甚至不應該活在這個世界上,弗洛伊德認為,這是抑郁的個體在不斷的向自己證明自己不好,而之所以這樣是源于個體與過往重要客體的關系。(注: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為我們的重要客體,只有早期的養育著,通常是母親。)
2、動力學視角下抑郁的心理機制
弗洛伊德認為在與過往的客體關系中,個體遭受了“拋棄”,進而個體會對過往的重要客體產生蔑視和失望,這樣受損的關系使得個體并未將力比多投注到新的客體上,而是投注到了自身。于是看似是個體對自身的貶低或攻擊,其實是指向過往的客體,只是以自我攻擊的方式呈現出來。
那么為什么個體無法將攻擊轉向新的客體,而是轉為自我攻擊?
3、抑郁形成的前提
(1)客體選擇
阿諾德認為抑郁個體內心的自我理想與客體的喪失有關,在個體與客體建立親密關系時個體會根據客體與自己的關系將客體分裂為愛的部分和恨的部分,而抑郁是因為在客體選擇時內化了客體壞的部分,所以客體離開時壞的部分留在了心中,就產生了自責和自罪。當然這和客體關系理論中克萊因的理論有相似之處,克萊因一直標榜自己是弗洛伊德學派,但是弗洛伊德為了保護安娜.弗洛伊德,拒絕了克萊因。
(2)認同
在抑郁中,個體對自我的不接納實際上是來自客體對自己不接納的認同。因此,個體將過往客體對自己的不接納變成了自己對自己的不接納,內心的沖突也轉化成自我結構中不接納的部分和接納的部分之間的沖突。
在抑郁個體內心中的沖突雖然看起來呈現的是個體對自身的不滿,但其實是個體對過往重要客體的不滿,進而使得客體喪失變成了自我喪失,這也是和哀傷的不同之處。
(3)力比多退行到自我
阮克認為,個體在客體選擇時是基于自戀,即在對客體投注出現問題時馬上轉向自身。這也是從客體選擇進而轉為一種原始自戀的退行。
當然,在這點上哀傷和抑郁有很大的不同,哀傷是通過釋放力比多來與客體分離,而抑郁是個體無法與客體分離,一直無法擺脫對客體的投注,通過貶低自己使得個體與客體的關系一直維系著,并抑郁是固著在潛意識中,將對客體投注的力比多轉向自我。
五、對養育孩子的啟示
我們常常談到3歲之前很重要,這是孩子與重要養育著建立親密關系階段。
僅從哀傷和抑郁的角度來看,好的親密關系,通常而言是穩定、親密、接納的關系,會幫助孩子增加對自己的接納部分,內化與養育著關系中好的部分,有助于孩子獨立自我的形成,使得他們能很好的區分自己和客體,也發展了承受喪失的能力,于是在未來的分離和喪失時主要表現為哀傷;
而壞的關系,通常是早期的分離、拋棄等心理創傷,在孩子內心中未能完全形成獨立自我時,讓孩子內化了與客體關系中壞的部分,并認同了這一部分,使得孩子心中無法區分自己和他人,也就無法將自己和客體分離,也就無法將對客體的力比多投注出去,在內心不斷與客體進行糾纏,之后在遇到喪失事件時,就會激發早年對養育著關系喪失的感受。
因此,現實中看到的有的人遇到的喪失事件不僅僅是哀傷,而是轉為抑郁是在于現實的生活事件只是一個導火索,激發了個體在早期對過往重要客體喪失的情緒體驗。我們也可以通過個體與過往客體早期的關系來判斷在喪失時,可能出現哀傷還是抑郁。
結語:
中國漢字真是精辟,“分離分離”,先分開,才能離開,然而唯有愛才能讓人離開,而恨只能讓人緊緊相連。
真正的父母之愛是幫助孩子完成分離。
真正的內心力量是能夠承受喪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部分資料來自阿諾德講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