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過年回鄉一行,讓我感觸良多。
門口小池塘的小徑被推翻了,換成了更為寬敞的大道,方便小轎車的出行。是的,農村家家戶戶的稻床(以前專門用來曬稻子)上都停放著一輛小轎車或是SUV。
這應該是好事,家鄉人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早些年就已經住上別墅,這兩年都陸陸續續開上小車了,這么快的發展,我不禁都要為了家鄉的基礎設施而擔心——車是越來越多,但是路依舊是那么窄,每次只能允許一輛車通過(雖然大多都是水泥道路)。
顯而易見,家鄉的消費水平在飛速提高,但是經濟結構卻沒發生任何變化——外出打工依然是家鄉人的主流生存方式,元宵一過,萬家皆半空,只剩下老老少少,老一輩暫且不議,可是年幼的孩子就得被父母留在老家,“被”留守兒童內心的孤寂卻是他們心上一輩子難以治愈的傷口。
家鄉看似在改變,但是骨子里好像也沒多大變化。
春節一到,整個大家族就得聚會——聊天,拉家常,吃飯,哼哼,好似也沒大多的共同話題,無非都是老一套——你干什么工作的?你找對象了嗎?你工資多少啊?你啥時生孩子啊?你家娃還挺可愛的,啥時生二胎啊?通通聊完之后,沒話題了怎么辦?來來,麻將搓起來!
我老家簡直算的上是麻將世家,上至80歲的老外公,下至我8歲的小侄女,一個個的都玩得轉麻將,我一個不會麻將的人,生生的看會了,真是“家學淵源”。
麻將不愧被稱為國粹,麻將走起后,大家的話慢慢多起來了,玩笑話、抖機靈的全都施展開了,大家說說笑笑,玩玩鬧鬧的,一個無聊的下午就被打發過去了。贏了的故然開心,輸了的想來總有翻盤的機會,也就不計較什么了。
我相信很多地方的走親戚都差不多如是——吃飯聚餐、打牌搓麻。有時不禁困惑,明明是至親,為什么在這一年一度的聚會中,說一點溫情的話,做一點值得記憶的事,不是更好嗎?
相同的閱歷造成相同的價值觀。鄉里人掙了些錢,蓋起了漂亮的大房子,讓自己的兒女有書讀(這也是為了兒女有更好的掙錢途徑),村里人夸兩句,你真能干,你家搞的真不錯,然后就飄飄然了,人生真是圓滿啊,當然,能掙到更多的錢,人生還可以更圓滿一點。
除此之外,人生也就別無所求了,休閑的時光就來搓個小麻將,豈不快哉?
所以說,家鄉看似在變,但本質還是沒有多大改變。
家鄉年輕的一代能走出來的都已經走出來了,有能力在城市安居的基本都定居下來,只有在過年的時候回老家聚一聚;沒能走出來的那些人,也只能遵循著父輩的腳印,一步步走向命定的人生,也許在被世事壓迫的吐不過來氣的時候,也會茫然的問上自己一句,如果我能選擇,我到底想要什么樣的人生?
故鄉依舊是那片故鄉,但卻不再是我記憶中的模樣。生活在其中,自然感覺不到它的不完善,只有走出來,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冷靜的觀察它,才會發現它的缺憾。
家鄉未變,而是我們的思維與理念在改變。我們這群游走在農村與城市的邊緣人,思維上更接近城市,情感上更靠近農村,總是希望我夢中的故鄉變得好一點,再好一點。
希望家鄉人不必外出,就能掙到足夠的金錢,剩下大把大把的光陰與家人蹉跎;除了麻將之外,村里人能有更多的娛樂方式——大媽們跳跳廣場舞,大爺們下下象棋,年輕人爬爬山、倒騰倒騰點除麻將、撲克之外的愛好。
親戚們聚會的時候,可以談談情,說說愛(多表達自身情感),問問最近都讀些什么書(不要一直問別人的工資好嗎?),多分享分享讀書體會。
但愿,一切終將都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