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傅佩榮老師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學習《論語》八佾篇第十五則。
1、原文
子入大(tài)廟,每事問?;蛟唬骸笆胫^鄹(zōu)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弊勇勚?,曰:“是禮也?!?/p>
2、傅佩榮譯文
孔子進入周公廟,對每一項禮器與擺設都要發問。有人說:“誰說這一位鄹邑的年輕人懂得禮呢?他在周公廟里什么都要發問。”孔子聽到這種批評,就說:“問清楚行禮的細節,這就是禮?。 ?/p>
“大廟”即魯國的周公廟,周公廟的擺設形同天子宗廟,祭祀時基本的禮儀也與天子一樣?!笆隆奔此吹降囊磺校ǘY器與擺設。
孔子當時已經以“知禮”聞名于世。孔子幼時就常模仿大人的祭祀。別人對孔子進入太廟什么都發問十分疑惑。他則認為,問清楚行禮的細節,也是禮。換句話說,每事問,就是禮。每一樣擺設,每一樣禮器,都問清楚它的用途、來源和背后的故事,行禮時才會傾注真誠的情感。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孔子的父親是定居在鄹城(即現在的山東省鄒城市),所以“鄹人之子”指的是孔子。因為孔子進入太廟協助舉行禮儀的時候,事無巨細都要詢問,所以別人會覺得說這是孔子并不知禮的表現。而孔子面對別人的質疑,只淡淡地回了一句:這種表現就是禮的表現。我們都知道,孔子對禮是極有研究的,但他還是會很詳細地問問題,表明了一種恭敬、謹慎的態度。這種恭敬、謹慎,就是禮的一種精神實質。同時,其實“每事問”也表明了孔子的一種謙遜的胸懷,并不因為自己的知識而自滿,仍然認為自己還有所不足。永遠抱著一種“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想法,才是對待一切知識的正確姿態,我們都應該向圣人學習,多問、多思。
4、弘丹學習心得
這段話蘊含了很多道理,不僅僅是關于禮的,也可以關于學習態度,行為處事的。
首先,從禮方面來解讀,從傅佩榮老師的注解知道,每事問,就是禮。而一般人可能理解,禮儀就是一種儀式,一個過程,你知道知道用什么禮器以及禮器怎么擺放就是知禮了。這樣的人可能擺放了上千次禮器,但他依然不知道為何要用這種禮器,這種禮器這樣擺放的緣由是什么。這樣的人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孔子認為,禮不僅僅是知道這些細節,更要知道禮器,擺設的用途,來源和背后的故事,這些就是禮的一部分。
從學習態度上來理解,孔子做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也做到了他自己提倡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以及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也反映了他的虛懷若谷??鬃赢敃r已經以“禮”聞名于世了,一般這樣的人的做法,就是看看別人禮器擺得對不對,而抹不開面子去問為什么要這么擺設。
從處事行為方面來說,孔子是知行合一的。他也在踐行自己提出的思想,他認為禮儀的本質是真誠的情感,所以他去了解禮器擺設背后的故事,他推崇“不恥下問”,所以,他會放下面子去問這些細節。
5、都市隱居人解讀
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弊勇勚?,曰:“是禮也?”
這段話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一種比較簡單,也比較客氣。孔子初次進太廟,每一件事都要先問一下。旁邊有人就議論:“誰說那個鄹邑來的小子知道禮儀的?進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笨鬃勇犝f了,說:“這就是對禮表達敬意了。”
另一種就比較不客氣了。因為魯國僭禮問題比較嚴重,太廟中也許有許多不應該陳設在諸侯太廟中的東西,比如前面說到的八佾、雍禮可能用到的器具。孔子進太廟,看到這些僭禮的問題又不好直說,只能假裝每件事都問個緣由。大概太廟的人給問煩了,抱怨了一句:“誰說那個鄹邑來的小子懂禮儀的?他跑進太廟,每件事都要刨根問底。”孔子聽到了,說:“這些都是該有的禮儀嗎?”
第一種說法比較符合孔子“溫良恭儉讓”的形象。但孔子第一次進太廟時年齡應該不大,有知識,應該也有點火氣,用第二種解釋,能得到一個更活潑更生動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