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
這個以前聽過無數(shù)次的地方。
總是說,三月盛開的油菜花配上白墻灰瓦,鳥聲喳喳,流水潺潺,寧靜淡雅,仿佛回到了書中的桃花源。
那么,沒有油菜花的婺源,又是怎樣的呢?
感于春日人群的躁動,想還原這個徽州古村的寧靜,我們特意選擇了淡季來到了這里。沒有金黃的油菜花,沒有深紅的楓葉林,只有純純的古建和靜靜的村落。
? ? ====李坑====
一般來說,這里都是婺源的第一站。小橋流水人家,即使淡季,仍然可以看到充斥著商業(yè)化的店鋪和統(tǒng)一紅色的大標牌。
穿梭在李坑的小巷中,在沒有游人的街道游蕩。青苔爬滿了墻角,木欄柵住了菜園,偶爾犬吠入耳,偶爾公雞打鳴。旁邊的工人仍在兢兢的施著工,村民或是在屋中的飯香里話著家常。除了有點扎眼的紅色燈籠和店鋪牌子,一切都顯得如此和諧。仿佛只是不經(jīng)意闖入了別人家的菜園。
炊煙不經(jīng)意的吹入了山頭,泛黃的白墻反而有了歷史厚厚的痕跡。
無人的街巷,亂生的植被,還原了一個村落的寧靜。
李坑的全景,遠處的高鐵軌道是給這里帶來了方便,還是打擾?
? ? ====曉起====
沖著生態(tài)示范村的名聲來到了曉起。比起李坑,這里更加的退隱山林,更加的寧靜致遠。如果說李坑只是點點游客,那么曉起就是只有我們了。村里的村民在水井里打著水,在路上踱著步,墻上貼著充滿生活氣息的告示,或許無人打擾的淡季是村民最悠閑的時刻。
曉起的森林很多,古樟守護者村子,森林給了這片土地生機和屏障,這里的村民也給了森林安靜與崇敬,或許生態(tài)的狀態(tài)莫過于如此了,相互給予,相互保護。
門上的磚雕仿佛在訴說著什么故事,或許它是過去和現(xiàn)在的對話。
近處蔥蔥菜園,映入白墻灰瓦,遠處青山如黛。
走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或是在想著什么。
? ? ? ?====篁嶺====
梯田人家,一個被架空的聚居之處。一個規(guī)劃為游客地的村落。纜車、咖啡廳、玻璃吊橋、曬秋人家。怎么看,都只剩下了物質(zhì)遺產(chǎn)和為游客服務(wù)的設(shè)施。
但,即使這樣,還是依然震撼于層層梯田,震撼于建在山丘上的房屋,震撼于這里的與世隔絕。
典型的徽派建筑,與青山融為一體,層層的房屋,是何等的智慧。
爬上木欄的植被,泛黃的照片。
同心圓的環(huán)繞,不知有人的時候,他們的生活又如何?
霧氣飄過山頭,油菜的葉子染綠的山包。
? ? ====思溪====
在這里,較為系統(tǒng)的了解了徽派建筑的文化底蘊。旅游業(yè)帶動了本地居民的就業(yè),帶走了什么?
拐彎抹角,各讓一步海闊天空。
徽商的禮讓依然深深的留在血脈之中。
儒鄉(xiāng)的儒雅是不是也為藍天帶來了什么?
木藝雕欄,曾經(jīng)的手工藝,現(xiàn)代有誰還禁得住這份寂靜。
竹喧歸浣女,水波映入了冬日的暖陽,也映上了她們微小的臉龐。
====菊徑====
這是一個為治愈強迫癥而生的村落。
河流流出了一方土地,匯集出了一個圓形的小島。憑橋連接,孑孑獨立。
走入村里尋常百姓家,農(nóng)村生活的簡單和質(zhì)樸展露無遺。
城市的生活,為人們究竟帶來了什么?
他就這樣,立在山巒之中,河流之上。
你想告訴我什么?
? ? ====嚴田====
鄉(xiāng)居生活的典范。老牛在田間耕作,人們在屋前做著木工,偶爾擔著一劑肥料,燕子也張著羽翼。在景區(qū)的后面,便是如此的一副鄉(xiāng)居風景圖。
古樟的守護
走在河面,是寧靜還是波瀾。
沒有人群和油菜花的婺源,或許是還原他們生活的最佳時刻。而被開發(fā)的婺源,帶給婺源人的又是什么?是春時的熱鬧,是隨之而來的收入,還是忍不住的打擾。帶給婺源的呢?是傳統(tǒng)經(jīng)濟形式的紊亂,還是古建筑的保留。
文化,只有彼此獨立的時候才能絕對純粹,只要有了交流,便有融合。那么,主動融合更符合發(fā)展軌道,還是被動打開呢?
也許,古村落的開發(fā),并沒有那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