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你:“你知道你這盤子里的菜是怎么來的嗎?”
你會怎么回答?大抵上是類似這句吧“好了,你別說了!我還在吃飯呢!”
一般來說,我們并不清楚我們食物的前后存在著何等對生命的摧殘。因為餐廳或者飯館的吃食是整個程序的最后一環,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是產品最終精致的呈現。
我們從菜場或者超市買的肉類,是用清潔的塑料袋、保鮮袋包裝好的,幾乎不會鮮血淋漓,因而我們幾乎不會聯想到這袋子里的肉曾經是會呼吸、會蹦跶、會調皮搗蛋的生命。
我們的用詞本身就在掩蓋事實,想想我們常說,“走!大哥請你到高檔西餐廳,吃牛排!”而不是說“走!咱們去吃牛的肉!”;說“老板,來根火腿!”而不是說吃“豬的腿”,進補用“牛鞭”而不是說“牛的生殖器”……
在此不得不穿插一個大三暑假時在一家酒店實習的經歷。那時在宴會廳,宴會廳時常有婚禮舉辦,小到十幾桌,大到三五十桌,尤其是在五星級酒店里,尤其結婚的是需要用金錢來彰顯自身價值的人。他們時常會點一道菜,叫“烤乳豬”,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勢地位,為了博得一聲“哇哦!這家人真氣派!”的喝彩,他們不但點上了二三十只“還在吃奶的小奶豬”,更要求宴會廳的工作人員給他們展現場“乳豬秀”,就在新人互托終身的神圣殿堂上。大概是怕來吃飯的人,不知道東家對待他們是有多耗心血、多么慷慨吧······畢竟在一堆尸骨毛血之上建立新家庭還是很需要勇氣的。
哎,果真是不能親自動筆寫的啊。還好壓制了部分的情緒,因而沒有造成更偏激的言論。因為有些話說出來了,會適得其反,造成原本感興趣的讀者從此棄文而失了可能有所收獲的機會,這罪過可就大了。所以還是繼續摘抄吧·····內容多半是從書本里節選出來的,因而會做適當的補充,這補充僅僅只是為了上下文前后連貫,亦會做適當的潤筆,因為對于偏執而有理的言論除去個別大約是不喜觀摩的······從小厭惡教條式的語言及教育,因而昨日動了寫文的心思后,便決定不喊口號。大概有些事情自己暫時也是做不到的,在此平臺上將其摘錄下來,也是提醒自己修行路上還有這一關要走。
牛肉的來源:
為了賺取更多的不義之財,屠夫們將牛的四蹄捆得結結實實,然后以尖刀在靠近心臟處割開皮肉。如病人輸液一樣,將比筷子粗的空心鋼管插入心臟,依心臟額跳動和水壓,將近百斤的水輸遍牛的全身,來增加牛的重量,以達到以水沖肉的目的。在輸水的時候,由于插入鋼管引起的心臟劇痛,加之水的過量輸入,牛不斷地掙扎悲鳴,淚如泉涌,全身顫抖抽搐。
水再也輸不進牛的身體以后,屠夫便開始電擊痛苦不堪的牛兒,先將兩根三百八十伏的電源線插入牛身并固定妥當,然后將牛松綁,趕進寬敞的院內,牛兒以為得到了解脫釋放,歡喜愉悅地在院子里慢悠悠地閑逛以緩解傷痛。屠夫趁其不備,突然接通電源,接通的一剎那,牛在驚懼中一個猛沖,夾著“嗡——嗡——”的慘叫,便在幾秒鐘內僵硬地倒了下去。緊接著屠夫們便又開始了對牛的剝皮和切割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