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籠效應(yīng)是一個著名的和有意思的心理現(xiàn)象,它起源于近代杰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
1907年,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一天,他們兩個人打賭,詹姆斯說:“我有一個辦法,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yǎng)上一只鳥的。”對于詹姆斯的話,卡爾森根本就不相信,他說:“我不會養(yǎng)鳥的,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yǎng)一只鳥。”
沒過幾天卡,卡爾森過生日,詹姆斯送上了一份禮物,那是一只精致漂亮的鳥籠。卡爾森笑著說:“即使你給我鳥籠,我還是不會養(yǎng)鳥,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和我打賭你會輸?shù)?。?/p>
可是,從此以后,卡爾森家里只要來客人,看見書桌旁那只空蕩蕩的鳥籠,大部分的客人就會問卡爾森:“你養(yǎng)的鳥兒去哪里了?是飛走了嗎?”卡爾森只好一次次的向客人解釋:“不是這樣的,我從來沒有養(yǎng)過鳥,鳥籠是朋友送的?!比欢斆慨斂柹@樣回答的時候,就會換來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只好買了一只鳥。
詹姆斯的“鳥籠效應(yīng)”成功了。即使卡爾森長期對著一個空置的鳥籠絲毫不感到別扭,但每次來訪的客人都詢問空鳥籠是怎么回事的時候,或者將怪異的眼神投向鳥籠時,他就漸漸的懶于去解釋,丟掉鳥籠或者購買一只鳥回來,相對而言是一件更方便的事。丟掉鳥籠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是詹姆斯送的生日禮物,那就不如買一只鳥,省了之后解釋麻煩。
從卡爾森主動去買一只鳥與籠子相配的行為分析不難看出他是迫于眾人詢問的壓力,或是迫于自身,心理壓力而不得不改變了初衷,這是一種巧妙運用壓力促使人服從的方法。
由此可見,陷入“鳥籠效應(yīng)”中的人失去了思考以下問題的能力:自身想法如何?該怎么去做?該滿足誰的需求?
這樣的人生活以他人為中心,缺少個性,因而無法被人深刻的記住,慢慢的就成為了一個自我意識不明確的人。
比如我們身邊很多買車,買房的朋友,就是陷入了“鳥籠效應(yīng)?!?/p>
就拿買車來說,鄰居小周,剛結(jié)婚不久,家里父母只種著幾畝薄地,為給他結(jié)婚已經(jīng)欠了好幾萬外債,娶了個外地媳婦,也挺懂事,沒有要求過多的彩禮。他自己在離家四五里外的廠子上班,有一輛摩托車騎著,不用二十分鐘的路程也不遠。媳婦在自己村子附近上班,也就幾分鐘的路。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濟實力和生活狀態(tài)來說,家用轎車可買可不買。
但是,看到周圍跟自己差不多大哥們家里都買了車,自己經(jīng)常被哥們問啥時候也買一輛?時間久了,他也忍不住生出了買車的想法。于是東拼西湊地湊了首付,貸款買了一輛,可是因為費用太高,經(jīng)常放在家里,用的頻率很少。
再說買房問題?,F(xiàn)在不少農(nóng)村的年輕人結(jié)婚都會要求父母在鎮(zhèn)上或縣城里買房,原因就是身邊很多人都買,自己不買會顯得格格不入,也不管自身家庭條件如何。有的父母本來已經(jīng)為孩子在村里建好了婚房,收拾得也稱光瓦亮,但因為女方的要求不得不再東挪西借地湊錢買房。結(jié)果婚后因為外債太多,生活質(zhì)量大打折扣,引發(fā)很多不必要的家庭矛盾,有的甚至鬧到離婚,其初衷與當初背道而馳了!
所以,一個人要保持清晰的自我意識,知道自己要什么,該怎么去做,該怎么滿足自己的需求。
而自我意識不明確的人,往往容易在受到壓力時無法堅持自己的原則,甚至有時容易被他人操縱,因此作為一個有獨立思想的成年人,應(yīng)該盡量避免鳥籠性效應(yīng)對自己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