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過于敏感,優柔寡斷,自我意識過于強烈,對自己缺乏信任,和異性的關系總不順利,即便有所成就依然缺乏自信,且總體上沒有安全感?
你是否想起那個并不溫馨的童年,母親總是以自己為主,從未關照你的情感和需要?
當今天的你為自身的問題而煩惱,甚至不得不求助于心理醫生的時候,你是否質疑過自己得到的母愛,是否意識到你的問題錯并不全在你,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母親自私的愛?
討論母親是可以的,但質疑母愛在中國幾乎是大逆不道的!母慈子孝是我們傳統倫理的核心,古有“孟母三遷”、“岳母刺字”、“三娘教子”等膾炙人口的講母愛偉大的故事;“二十四孝”里“嚙指痛心”、“臥冰求魚”、“蘆衣順母”、“親嘗湯藥”、“拾葚異器”、“涌泉躍鯉”等三分之二講的是孝順母親!古今中外大量的書籍都在宣揚母愛,美化母親,泰戈爾《七色花》里那個優雅美麗,喜歡讀書,嗔怪孩子的母親早已成為人們心中理想母親的典型,可是生活中,所有的母親都是如此嗎?不,不是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女兒正在遭受“母愛的羈絆”,今天,我們將通過美國作家卡瑞爾.麥克布萊德的《母愛的羈絆》這本書,來探討如何更好地讓母親愛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女兒!
一、自戀的媽媽
《母愛的羈絆》揭示的矛盾主要是媽媽和女兒之間的,要知道媽媽是女兒的榜樣,對女兒影響最大的人是媽媽,而媽媽身上的一些特質會傳給女兒,有些則會讓她一生都會面臨很多困難,比如:為什么總是不自信?為什么干了很多出色的工作,還是對自己評價不高?為什么總是特別容易內疚?為什么希望自己美了還要再美,瘦了還要再瘦?……原因在哪兒呢,很可能來自于媽媽身上的一種特質,這種特質叫自戀!
什么是自戀?自戀指的是目中無人,過分關注自我。
自戀是一種病態的心理,一位自戀的媽媽有著兩個最大的特征:
一是情感的匱乏,她整天關注的都是自己的感受。比如當你跟你的男朋友分手后,你的媽媽會說:“你真是讓我太丟臉了!”她考慮的并不是你該不該跟這個男孩子結婚,而是她的臉面問題。
二是強烈的自我關注,她做任何事的考慮角度都是從自己出發,很少關心別人,她會控制女兒按照她的方式去生活。但值得注意的是,自戀的媽媽對兒子的影響并不大,她把女兒視為自我的反映和延伸,而不是兒子。而且兒子們會觀察到事情不妙(比如母親的憂郁、焦慮)的時候,他會切斷與母親的關聯,但女兒們則如同飛蛾撲火一樣,她要跟她媽媽在一起!于是媽媽會對女兒過分的嚴苛,會對女兒過度的關注,她會要求女兒必須按照她的想法去做事。她沒有把女兒當作一個獨立的外在的人,而當成了自己的延伸,好像是年輕時候的自己。大家還記得《小歡喜》里面英子和媽媽的相處模式嗎?她的媽媽離婚之后,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英子身上,英子喜歡南航,而她媽媽非讓她考清華北大。母女倆相愛相殺,扭曲壓抑的關系一度讓英子感到窒息。這位母親看起來為女兒付出一切,實際上卻是把自己的愿望強加在女兒身上。
一般情況下,自戀的媽媽會有如下九個特質:
第一,對自身的重要性有著不切實際的理解。比如夸大自己的成就、才能和專長,使自己顯得高人一等。
第二,專注于那些無止境的成功、權利、才華、美貌、理想愛情的幻想。就是《水晶鞋》這樣的故事讀多了,她總希望孩子能夠成功、再成功。我們能觀察到很多小孩家里邊最瘋狂的是騎著電單車的媽媽,報各種學習班,一天能帶著孩子五六個班的跑下來。就是這個媽媽覺得不能失敗,必須要成功,要出人頭地。
第三,相信自己是特別的,獨一無二的,只能被其他特別的人、地位高的人或社會名流所理解,也只應和他們這樣的人在一起。她總是孤芳自賞,比如自戀的媽媽在外出吃飯,對待服務生就像國王、王后的派頭。
第四,需要過度的崇拜。她對你做的每件事都要得到你的贊美、感激和恭維,你要說她做的飯非常美味,她挑選的衣服非常有品位,只有這樣她才能得到滿足。
第五,覺得自己享有特權。比如不理性地期望自己受到特別優厚的對待,希望別人自動遵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第六,習慣人際關系的剝削。比如利用他人來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她覺得這很正常,如果這個人沒用了,她會把她排除在外。比如有位媽媽在談論她的朋友時說的都是他們能為她做什么,而不是什么友誼、品格,她有一個多年的好友因為得了紅斑狼瘡而被這位自戀的媽媽終結了友誼,因為她怕那位朋友有求于她。
第七,缺少同情心,不愿了解或認同他人的感覺和需要。當女兒難過或哭的時候,媽媽會說你應該堅強點,而不會安慰她、理解她。《山楂樹之戀》中的媽媽知道了靜秋的事情后,她首先擔心的不是女兒痛苦不痛苦,難過不難過,有沒有受傷,而是擔心如果別人知道了該怎么辦。
第八,常常嫉妒別人,或者覺得別人在嫉妒她。她覺得自己很迷人,對其他女人來說是個威脅,甚至有很多媽媽會嫉妒自己的女兒。嫉妒成性在中國大環境下比較少,但在西方較多。
第九,表現出傲慢、目中無人的行為或態度。這樣的母親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比那些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優秀得多,不應該和他們一起玩。
這九個特質表明自戀的人缺乏同情心,沒有表現愛的能力,在和孩子的交往中,無法和女兒建立情感紐帶,只能給女兒提供母親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女兒由此懂得:母親是靠不住的。她在不安中長大,擔心遭到遺棄,認為處處都有欺騙。《歡樂頌》里的樊勝美,即使自己做得再好,也得不到媽媽的欣賞和認可,還要自舔傷口。在母親的不斷施壓之下,不斷地去填補哥哥這個無底洞。后來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她才認識到:每個女人都應該相信自己是值得愛的。
二、自戀媽媽羈絆下的女兒
自戀的媽媽內心是空洞的,她的內心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她不知道表達愛、表達撫慰、尊重孩子的感受是重要的。她永遠會說那你下次應該再努力一點。這次剛剛得了一個區里的冠軍,那么你下次你要得市里的冠軍。甚至在女兒長大了后,媽媽給她攢錢送的禮物是整形,讓她做整形把自己弄得更好看一點。所以你能明顯感受到到女兒和媽媽之間的這種感情不是愛的感覺,而是取悅和被取悅的關系。
而一個自戀的媽媽會給女兒帶來許多人格障礙,主要有如下四類特征:
第一,為什么我總覺得沒人愛我。當一個女孩總覺得周圍沒人愛她,總覺得自己很孤獨,總覺得他們對我都不夠好,這時候你就要反思,是不是因為你接受愛的這個系統出了問題,最大的可能就是你被這個自戀的媽媽控制的時間太長了。
第二,為什么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我們社會戲言的“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她們雖然工作非常拼,業績也很不錯,但有些人卻對自己的評價很低,她總覺得自己沒干好,總覺得自己好像在假裝做什么人一樣。
謝麗爾·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里寫得很清楚,女人容易產生一種叫作假裝者心態,而男人則不會有。男人經常吹自己是專家,他就真的覺得自己是個專家;但是女人會覺得你們都叫我專家,其實我不是,我是假裝的,我沒有那么厲害。屠呦呦女士在諾貝爾獎的致辭就非常謙卑,都快把自己的貢獻講沒了。
第三,為什么我經常覺得空虛。如果一個女孩子經常覺得空虛,經常覺得心中空落落的,不知道該干什么,這是因為你從來就沒有找到做事情的意義,老是為一些虛假的、為了給別人證明看的理由在做事。
第四,為什么我總是不自信。不自信是因為很少真正證明過自己,要么是你選擇的事情從來不是你自己喜歡的;要么是你在做事的過程中缺乏自主。
如果你在這四個方面有特別強烈的感受的話,那么很可能就是因為你和媽媽之間的關系出了一些問題。
三、自戀母女間的十根毒刺
在自戀母女間存在著致命的十根毒刺:
第一根毒刺:女兒總是想得到愛、注意和贊許,卻從來無法取悅母親。你會在很多電視劇看到過女兒在生氣抓狂哭的時候講:“為什么我怎么做你都是不滿意!這就是女兒總想取悅母親,但她永遠無法令母親滿意!
第二根毒刺:母親更在意事情看上去好不好,而不是事情讓你感覺如何。母親在孩子出門之前會給你收拾得漂漂亮亮,她是為了好看,但至于你穿這身衣服跑步舒服不舒服,她壓根不管。甚至在你找男朋友時,她會要求說,你得找個什么樣的人,這樣咱們才有面子、門當戶對,而根本不管女兒是否是真愛、開心不開心。甚至有的媽媽會以死威脅女兒,你要敢跟誰結婚,我就死給你看。實際上就是媽媽在替女兒做自己的人生決策。
第三根毒刺:媽媽嫉妒你。自戀母親會把女兒當做一種威脅,一旦你把大家的注意力從母親身上引開,就會遭到報復、壓制和懲罰。自戀母親嫉妒女兒的原因很多:女兒的相貌、財富、成就、教育水平,甚至是女兒和父親之間的關系。這種嫉妒對女兒來說就陷入了兩難境地,你要是做不好就讓媽媽丟臉,你要做得太好又會把她比下去。做自戀媽媽的女兒,真難啊!
第四根毒刺:媽媽并不支持你進行健康的自我表達。特別是當這些表達和她的需要沖突或者威脅到她時。一般來說,孩子成長過程中,要不斷體驗新事物,學會判斷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這是自我意識發展的一部分。但自戀母親會控制孩子的興趣和活動,使孩子圍著母親認為有趣、方便、安全的事情轉。她們并不鼓勵女兒真實的需要和欲求。假如你想跟媽媽談一談,但媽媽找個借口就走了或者大哭,拒絕和你談,因為她壓根就不想了解你。
第五根毒刺:在家里所有的事都得圍著母親轉。母親家里的中心,她是全家的女王,所有的事都必須以她的事為中心,所有人都要等她的節奏,配合她的計劃。你想要改變計劃,她就覺得怎么能這樣,而她要改變計劃,就覺得理所當然。
第六根毒刺:你的母親沒有同情心。缺乏同情心是自戀母親的標志性特色。當女兒在幼時會覺得自己不重要,她的感受無足輕重。她只會對你提要求,只會對你說,怎樣做更好。
第七根毒刺:你母親沒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自戀的人不喜歡面對情緒,許多女兒在成長過程中都否認或者壓制自己的真實情感,以表現出媽媽喜歡看到的樣子。談到情感問題時,她們會說自己的媽媽“像石頭一樣冰冷”,一些人說媽媽只會表達憤怒,而且經常表達。當母親的情緒只局限在冷酷、中性或憤怒中,而她又不許自己或女兒表達真實情感時,兩人的關系將會流于表面,極少有情感紐帶。
第八根毒刺:母親愛挑毛病,指責別人。由于自戀母親對自我的知覺很脆弱,她們往往喜歡挑剔、指責別人。她們總是把女兒當做自己不良情緒的替罪羊,會因自己的不快和不安全感責怪女兒,孩子有時會照單全收。
第九根毒刺:你媽媽把你當朋友,而不是女兒對待。有自戀特質的母親自己沒有得到過恰當的照料,所以她們內心深處都是些饑渴的孩子,女兒是她們的俘虜觀眾,天生就是她們所渴望的注意力、情感和愛的來源。所以,她們往往把自己的孩子視為朋友,借女兒來支持自己,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她們會向女兒吐露自己的夫妻關系問題,會給女兒造成很大的傷害,她批評父親,其實也是在批評女兒,要知道對孩子來說父母都是可以信賴的人。當媽媽老是和女兒分享成人的煩惱,健康的關系就難以建立。更可怕的是很多媽媽會把女兒當媽媽,就是當媽媽更老了一點以后,媽媽會把自己的女兒當媽媽,媽媽會在家里邊撒潑、不講理、撒嬌,媽媽會要求女兒過來照顧她,她甚至會經常得病,她就希望你多來照顧她。
第十根毒刺:你在媽媽面前沒有界限,沒有隱私。自戀母親不允許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女兒得滿足母親的需要和愿望。媽媽對她無話不談,完全不考慮合不合適—同時也把女兒的事情都告訴別人,不管有多尷尬。自戀母親通常根本不覺得這有什么問題。對這些母親而言,孩子只是自身的附屬部分。她認為你的日記我當然可以看,你的化妝箱我隨便可以打開,你藏了什么東西我都能知道,你的朋友電話我能夠偷聽,你的手機我可以翻。她完全侵入到你的生活當中的時候,你就很難獲得獨立人格的發展機會。
四、自戀媽媽的六張面孔
那么怎么識別一個媽媽是不是自戀呢,自戀媽媽一般有如下六張面孔:
第一種面孔:浮夸外向型的媽媽。《六人行》里面錢德勒·賓的媽媽就是這樣一個人,她是一位色情文學作家,她每次出場,就會跟喬伊這些小伙子們調情,參與他們的游戲,非常張揚,覺得她在在任何一個地兒都是中心。這種媽媽往往引人注目、光芒耀眼、風趣幽默,而且“驚世駭俗”,她給了別人(朋友、同事、親戚,甚至是陌生人)她的熱情和魅力,而你,她的孩子,根本都沒有份。
第二種面孔:成就導向型的媽媽。你腦子里邊想一下那個周末騎著一個電動車帶著兒子或女兒玩命地參加各種培訓班的那種人,她要求女兒一定要事事都要比別人強,一定要做到最好。她也喜歡向人炫耀這些事。但如果你達不到成就導向型母親的期許,做不到她認為重要的事,她就會感到很難堪,甚至暴跳如雷。她評價女兒不是通過女兒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而是通過女兒能夠做什么來評價。
第三種面孔:心身疾病型媽媽。這類母親用疾病和痛苦來操縱別人,為自己掃除障礙,獲取注意力。她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包括她的女兒以及別人的需要。她總是需要人照顧,這是因為她小時候缺少關愛,所以她在長大了以后,等孩子長大了,她會在孩子面前去尋找補償,讓孩子來照顧她,去尋找那個被人照顧的那個感受。
第四種面孔:成癮型媽媽。成癮型的母親,包括酒精、毒品、游戲、家庭暴力等上癮的媽媽。這些人因為成癮比什么都重要,而當他們沉溺其中時,關注的中心就是自己和自己的上帝—成癮物。酒鬼或其他物質濫用者的孩子清楚地知道這一點:上等的酒精或毒品比任何事情、任何人都重要。
第五種面孔:不懷好意型的媽媽。這種母親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在虐待孩子,在公眾場合慈愛可親,殷勤體貼,在家里卻心地殘忍,肆意凌虐。這類母親可以在公共場合宣稱:“我為女兒感到非常自豪。她不漂亮嗎?”在家里則說:“你真應該減減肥了,頭發亂得一團糟,穿得像個蕩婦。”這種完全無法預料的矛盾信息會讓人瘋狂。
第六種面孔:情感饑渴型媽媽。所有自戀母親都有某種程度的情感饑渴,但這種特質在其中一些人身上會特別突出。這類母親會把她們的情感表露無遺,希望女兒來照顧她們,安慰她們。這種媽媽甚至會跟女兒搶男朋友。
自戀的媽媽會讓女兒過度的在意形象,永遠在自我加壓,感受不到幸福,她會向外尋找補償,因為這個女兒沒有得到母愛,所以她會找一個寵著她的人,她可能并不愛這個人,但這個人對她足夠好,逆來順受,所以她的婚姻也可能會并不幸福。
五、告別母愛羈絆的四個步驟
自戀的媽媽無疑會對女兒造成巨大的傷害,《母愛的羈絆》里,麥克布萊德博士在書中給出了四個步驟來應對自戀媽媽對女兒的傷害問題,這對我們應對這類問題意義顯著。
第一步:接受媽媽的缺點,體驗因為沒有過一個理想的母親而產生的傷感。
第二步:在心理上從母親那兒獨立出來。將你從母親那兒獲得的消極觀念轉變為積極觀念。你可以嘗試著搬家,住得離媽媽稍微遠一點,有一些小事不按照媽媽的想法去做。你可以不先去挑戰她的底線,但你要慢慢地讓媽媽知道,我是有底線的。這是我的原則,因為我已經在長大,我已經成年,讓媽媽感受到你的力量、思想,逐步擺脫她對你的控制。
第三步:和母親和諧相處
德國海靈格的家庭系統排列心理學的訓練營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你對你的父母是沒有是沒有原諒的資格的,千萬不要說我原諒我母親了,雖然我母親很自戀,但是我原諒她了。
你需要學會感謝而不是原諒,你要感謝母親用她的方式把你養大了,所以如果可能的話你可以跟母親多講一些感謝的話,感謝她并且多說感謝的詳細理由。
第四步:建立自己愛的體系
把母親的自戀習慣在你這兒終止。你要學會去關注你的孩子:關注她的品格,而不是關注她的成就;你要學會去體會她的情感,而不是告訴她該怎么做;你要允許她穿得不那么漂亮,然后也能夠快快樂樂的上課、玩耍,要意識到快樂比漂亮更重要。
當你能夠提醒自己去建立這個愛的體系后,把這份愛給到孩子身上的時候,有了愛的能力,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整天自戀的時候,你發現這個自戀的魔咒在你身上就戛然而止了。
如果你是女性,希望自己能夠生活得內心富足、開心、快樂,首先要調整好自己和母親的關系,因為決定你這輩子性格命運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母親帶給你的關系。
父親在教育女兒這件事上沒有母親重要,母親奠定了基礎,父親會提升高度。如果母親是一個自戀型的母親時,父親也會被她管束,父親會成為她的傀儡,父親甚至會陪著母親一塊來管束女兒。
愛來自父母,令人悲傷的是,傷害也往往來自于父母,而這種愛與傷害往往會被孩子繼承下來。
因此,只有療愈自己,不把悲傷傳給孩子,才能實現家庭的和諧與幸福。
如果你作為一個女性,你希望自己能夠生活的內心富足、開心、快樂,你一定要首先調整好你和你媽媽的關系,因為決定你這一輩子性格命運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你的媽媽帶給你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