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就要到了,超市里的貨賀上已擺滿了琳瑯滿目的月餅盒,有蓮蓉蛋黃餡的,有酥皮云腿餡的,有棗泥餡的。。。數不勝數。但最讓我懷念的,還是小時候家里做的土月餅 – 五仁月餅。
小時候每到中秋節時,大人們從下午就開始忙活,準備晚上的中秋團圓飯。當時叔叔一家就住在我家附近,所以每年的中秋都是和我們一起過。爸爸媽媽準備晚上的飯菜,姥姥姥爺包花生米,炸了做當晚的下酒菜,叔叔和嬸嬸忙著做月餅,我們幾個孩子跟著大人屁股后面,嬉笑打鬧。
叔叔有一個鐵皮烤箱,每年中秋他都會用烤箱給我們烤五仁月餅,他還有一個木制的做月餅的小模具,模具的正中刻著兩個大字“中秋”。
做月餅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嬸嬸先把面粉倒在盆里,然后加入用水化開的糖水,食用油等,然后把它們活成一個面團,蓋上布,醒上一兩個小時,這期間,叔叔會把烤箱支好,把五仁月餅的餡兒,也就是花生仁、芝麻仁、核桃仁、杏仁、瓜子仁放到鍋里炒熟,涼涼之后,把它們鋪在面板上,用搟面杖將它們捻成小塊,然后再放在小盆里加上糖,糯米粉和水攪拌在一起,等面醒好,就可以開始“包”月餅了,這也是我們小孩們最興奮的時刻,每到這個時候,叔叔都會讓我們一起參與“包”月餅。
我們幾個小孩分成兩撥,一撥在叔叔的指揮下把攪拌在一起的月餅餡兒捏成一個個小團,另一撥幫嬸嬸做月餅皮,嬸嬸先把活好的面切成小方塊,我們負責把小方塊揉成一個個小面球,之后,嬸嬸把小面球壓扁,用搟面杖搟成面皮,像包子皮那么大,這時,叔叔會將我們捏好的餡團放在搟好的面皮中包好,這道工序是最快的,幾分鐘后,十幾個月餅就包好了。
接下來是最好玩的一道工序,用模型把月餅壓制成形,叔叔用模具壓出的月餅非常精美,月餅皮上有漂亮的花紋圖案,圖案中間還印有“中秋”兩個大字,每個壓制過的月餅,都象一件精美藝術品,讓人有撫摸一下的沖動。
最后一道工序是烤月餅,叔叔會把月餅放在一個鐵盤子里,在月餅表皮淋上些水,然后放到烤箱里烤,每隔幾分鐘,取出來冷卻一會,刷上雞蛋液,再放回烤箱繼續烤,約反復三四次,月餅就做好了。
剛出爐的月餅油亮亮,金燦燦的,皮是軟軟的,看著就讓人流口水。 姥爺會把月餅放到廚房里涼著,等晚上賞月的時候再拿出來。我們幾個小孩總是趁著大人不注意的時候,每人偷偷掰上一小口,分吃一塊月餅。
到了吃團圓飯的時候,媽媽會把拿手的梅干菜燉紅燒肉,還有只有過節才能吃到的幾樣菜端上桌,爸爸會拿出好酒,兩家人圍坐在一起,舉杯慶祝。 酒足飯飽,待到月滿時,全家人會挪到院子里邊聊天邊賞月,媽媽把象征團圓和美的月餅切成小塊分給大家,姥爺總是會問:“你們知道五仁代表什么嗎?”因為年年都問,我們幾個小孩已經爛熟于心,會異口同聲地答道:“仁、義、禮、智、信”。。那時的中秋年年都是在歡聲笑語中度過,既溫馨又美好。
現在的人想吃月餅,天天都可以吃到,超市網上都可以隨時買到。現在的月餅種類豐富多彩,口味也是各式各樣,我已經沒有了兒時那種企盼吃月餅的強烈渴望,但土月餅的香甜卻永遠珍藏在我的記憶里,那種記憶中的香甜是任何美味都難以取代的,它鐫刻著時代的烙印和對那段歲月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