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共261000字,17個章節。前言12頁,如果你現在正為寫作的事情一籌莫展,請不要著急,這本教程會教你如何跳出這種困境。
這本書的每一章節都從基礎理論開始,理論的背后是我們期望達成的目標。
第一章 寫作規律
內容涵蓋了創作的基礎理論。牢記這些理論可以讓你遠離創作中的種種陷阱。
創造力遵循的那些規律往往是非同尋常而且互相矛盾的。
客觀規律
你會把一切都搞得一團糟。創作小說的時候容易脫離故事情節的發展趨勢,你要么懸崖勒馬把它收攏回來;要么信馬由韁地跟著感覺走,看看它到底會把你帶到什么地方。
乍一開始你肯定寫不好。沒有哪個作家憑借第一稿就能揚名立萬,作家往往要寫出許多稿才能把一篇小說最后敲定。作者再次申明,降低預期目標會讓你寫得更好一些。如果你不抱太大的期望,你就給自己留下從容不迫的余地,這種閑散、粗略的心境正是寫作最需要的。因此,不要為此猶豫,把自己內心的批評家的嘴巴堵住,你要敢于寫出很糟糕的東西來。
錯誤是發現之母。藝術源于錯誤。錯誤和不確定性往往能夠創造出新穎別致的組合,發掘出嶄新的可能性。好事情和壞事情往往相伴而行,允許自己將事情做得很糟糕正是引領你更上一層樓的最佳途徑。
修修補補
寫不好沒關系,寫作有一個最大的好處,那就是一切都可以反復修補。只要運用好寫小說的技藝,就會讓你快速抵達目的地。
舉重若輕
作者說,你越是滿不在乎,你寫得就越好。這不難,你只要刻苦寫,匆匆忙忙地趕完作品,忙于交差了事,你的最佳水平也就發揮出來了。
另外要牢記,要任由萬事隨機地發生。無論寫作上會遇到什么難題,你要提醒自己,跟你一樣的人多得是。然后,你要聚精會神地琢磨你打算掌握的技藝和技巧,最后你自然就走出恐懼的陰影了。
迎難而上
前進的道路從來不是平坦的。寫作跟其他的藝術比如繪畫、體育、舞蹈等相似,那就是都需要訓練和指導。寫作需要堅持不懈。不要停下,不要放棄。無論你感覺寫作多么寂寞難耐,你都要堅持寫下去。每天都要堅持寫作。
第二章 創作理論
簡單扼要地探討倆問題:“讀者為什么要讀?作家又為什么寫?”
什么是故事,它是如何起作用的呢?故事是我們溝通聯系的橋梁,是我們尋找意義和諒解的途徑。
過程
故事不只是一個物,而且它還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把你我相互聯系起來。一個好的故事就像墜入愛河的體驗一樣,你根本來不及思考,你的心被情感的洪流裹挾而走,思維也一時不受自己主宰。好故事也引發同樣的心理過程,它是復雜的化學反應,直抵你的心靈深處,無論愿不愿意你都會有所響應。也就是說,你的思維完全順著故事情節發展了。
故事創作是一門特殊的技藝,它是一種把現實生活捕捉到紙面上的特殊方法。雖然故事給人的感受是現實的,可是它畢竟還不能等同于現實生活。其中的原因在于虛構故事是濃縮了的、提高了的、強化了的現實,它是現實的精華。所以你要擁有,故事創造所需的一切素材,你還需要懂得如何妥善運用他們。
作為需求的故事
我們講述故事絕非一時興起,因為我們需要它們。故事的進程涉及我們不得不談的種種個人體驗,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這種個人經驗轉告他人。
經驗并非僅僅局限于我們個人,它還超越了我們自身的界限,把別人的經驗也牽扯進來,通常這種經驗我們不光是聽人說說而已,而且要拼命的想要把這種經驗轉述給別人聽。
故事是我們生活的方式,也是我們情感產生共鳴的方式,我們需要故事這個手段來聯系彼此的感情,引起情感共鳴,因此故事是一種藝術再造的過程。
小說關注的就是這些,追求達到遙不可及的高潮,追求一個濃縮了的、強化了的現實。
故事就是我們(故事的關聯性)
我們依靠故事生活,既有自己的故事也有別人的故事,既有真實的故事也有虛構的故事,我們通過故事產生情感共鳴、維持人際關系,這種情感達到了這個性化的層次,這種關系達到了最親密的層次。
需求有多深?
既然故事是一種需求,那么,我們可否準確的說出這個需求到底有多么深刻呢?我們需要做到何種程度才能滿足這種需求呢?它對我們產生的影響有多大?我們能否找到一種手段來測量它的深度?
為什么我們需要故事呢?因為我們需要用故事來維持自己的個性身份,來表現我們到底是誰,這就是原因所在。故事要怎么講,什么樣的故事能夠滿足我們的心理需求?這就是講故事這門技藝的全部內容。
個人認為其實就跟大家所說的YY、意淫有點類似。如果一個故事想要傾訴的欲望特別強烈,并且,把自己當成了主人公,滿足了你內心深處的各種需求,并且,這種需求能跟讀者產生共鳴,那么也許你的故事就是成功的。
手法
手法是中性的。人們可以使用手法和技巧創造任何類型的故事,同樣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所有的小說門類都可能是純文學作品,無論屬于何種門類,小說的故事情節必須是完整的。無論是喜劇還是悲劇,總要有一個劇終或者結局,否則它就無法引起我們的共鳴,不能給予我們想要并且真正需要的東西。
完整的故事
我們先看看當一篇小說起到效果的時候會發生什么情況,它對我們有什么影響?它對我們有什么用?
比如說你看一個恐怖影片,你想一下,如果是你的話,你和劇中人物遇到什么事才能會覺得這部電影可怕?
大大的”我“
沉迷在小說中是一種逃避現實的狀況,它能讓你忘記現實生活中的煩惱。
這需要和劇中人物產生共鳴,或者說你需要與人物產生關聯或者共鳴,這種情感共鳴就是那一種讓小說變得栩栩如生的秘密。這種共鳴又有哪些表現形式呢?
小說就像戀愛一樣,而愛情是一種情感,愛情這種事情就是這樣,它讓一對戀人在情感方面形成共鳴和關聯。
我們體驗到的情感到底是誰的挺情感呢?故事越好,我們越是一心撲在人物身上,會隨著他們的喜怒哀樂而喜怒哀樂,這種讀者化身為故事中的人物的現象,被人們稱為身份認同。它是關鍵因素,身份認同,解釋了讀者為什么要讀故事,以及作者為什么要寫故事的兩大問題。
最大的回報
我們需要達到情感的極致,我們始終需要升華到那個極端層次。
為什么你會對小說、電影或者電視劇欲罷不能呢?你觀看的故事情節也是從未發生過的純屬虛構的事情。它跟現實什么關系嘛?
因為現實生活中的平凡,所以你期望自己,在虛構的世界里,能夠逆襲成功。因為現實生活中的無奈,所以你期望自己,能夠獲得一份忠貞不渝的愛情。
當我們體驗虛構人物的種種情感的時候,其實是在體驗自己的情感。體驗他們的情感,就讓我們跟自己產生了某種聯系,拓展了自我,而單憑自己一個人,我們確實是無法實現這一點的。我們對人物的感覺的體會使得我們自身的感受也越加豐富,在我們成為人物化身的過程中,我們的自我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了。
因與果
現在已經理解故事有什么作用了?即你刻畫人物內心的需求,與讀者的需求要達到一種共鳴。探討了故事的效果,即身份認同既是故事要實現的目標,又是故事要收到的效果,又是故事引發的內容。
如何寫?這是故事有可能收到效果的原因。要了解因果之間存在的差異,而且始終要把兩者區別開。
第三章 麻辣故事
講述創作的具體手法和實用技巧,解決“怎么寫?寫什么?什么時候寫?在哪寫?”的問題。
我們怎么樣創作故事呢?我們要把故事裝配起來,讓故事打動讀者,并且幫助讀者形象生動地感受到人物的種種經驗,從而產生身份認同感。
作者用一個小故事向你展示其中的道理:
因為作者故意把其中的生活氣息全都掏空,榨干了,所以它不夠吸引人。初學寫作的時候,往往難以避免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我們經常犯錯誤,第一稿往往錯誤尤其多,你的期望值過高的話,你的寫作肯定會卡殼的。
永遠記住,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從錯誤中學到東西要比從成功中學到的更多,不單錯誤本身能讓人學到東西,糾正錯誤也能讓人學到東西。
添點故事味兒
要讓這個死板的故事變得有點兒活力、有點兒戲劇性。我們還需要增加點兒什么東西呢?
細節可以弄很多,可是故事依然還像眼下這樣無聊透頂。對話也可以弄很多,可是你會覺得比以前的故事更無聊透頂。這個故事是有情感色彩的,你還能增加多少幸福的因素呢?就剩下沖突了,我們沒必要把一個全然愉快的晚宴變成批斗大會。
十分鐘練習題
花十分鐘的時間把它改一下,要么你可以按照要求把這個故事徹底改寫一遍,要么,你可以用籠統的概括的語言談談應該怎樣改寫這個故事,你只需寫一個故事提高,不必字一句全部寫出來。現在你已經完成改寫任務,作者要講講經他改寫后的故事。
在新版故事里作者寫道,拉瑞在赴宴的時候帶著流感的癥狀。我感覺有點不好受,不過,我還是抖擻精神,和拉瑞一起共進晚餐。
流感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我們在討論故事,在故事里每個細節都是要收到效果的,為了敷衍讀者而隨隨便便地把無關痛癢的東西寫進來是無益的。
拉瑞到家里來了,我們喝了幾杯酒,他和我老婆都抽煙。在我們進餐之前他們把煙抽完了。于是,我就說:“我出去買點兒煙回來?!蔽蚁氤鋈ヒ惶耍詳[脫這煙霧繚繞的環境,凈化一下我的肺。于是,我到街邊的商店給他們買煙去了。
我給他們買了煙,然后折回家來。不過,這回我并不打算從房屋正前方的車道走進家來,我決定沿著花園的小路走捷徑回來。
無論是寫流感,還是寫花園小路這都是故事情節,也是講述故事的成功秘訣。
于是,我沿著小路走了進來,心情放松,呼吸著新鮮空氣,看著院子里的風景。我們家的廚房是房子后面突出來的一塊地方,廚房側面全是玻璃窗。我可以看到拉瑞和我老婆在廚房里面待著。當我穿過院子的時候,我看到他們正在熱火朝天地交談。我的老婆說話特別興奮,好幾個月以來,我都沒有看見她那么興奮了。
我們希望看到舉著隱秘的內心情感,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你想體驗一下真正的驚險刺激,于是在故事里,我的老婆變成了一個,不忠貞的婦女。雖然現實并非如此。
麻辣的配料
我可以順著讀者們的期待,讓我留在那兒,呆若木雞地站著,眼睜睜的看著我老婆跟拉瑞談話。
接下來,這還不夠,故事還要超出大家的預期才行。我老婆說了些什么。拉瑞笑了,他張開了雙臂。他們擁抱起來,來了一個深深的法式舌吻。
到這兒就結束了嗎?你的直覺告訴你這并沒有結束,我們必須再發生些什么事情才能把這個故事變得完整無缺,不妨看看下面的這個結尾:
我得出結論,真是該死,我何必如此在乎呢!看看,克林頓總統不也未能免俗嗎?于是,我走了進去,我們享受了一頓美味的晚餐,抽抽雪茄,恢復了我們往日的友誼,最終,像從前一樣,我們還是好朋友。
這個結局令人滿意嗎?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擁有一個活躍的因素,想讓這個故事引人入勝,我必須爭鋒吃醋才行,我必須感受到遭遇妻子背叛的尷尬,然而,我還要進去,攪起點兒波瀾才行。故事接下來可能是這樣的:
關鍵區別(每個故事、作者的生命線)
故事可能沿著很多不同的方向發展,每個作者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續寫這個故事,可能性是無窮盡的,不過。不管故事情節朝著哪個方向發展演化,它必須滿足故事的基本要求,否則故事就會失敗。
第一個版本和第二個版本之間有什么區別呢?作者認為不在于對話情感,也不在于細節,而在于別的東西。第一個故事除了幸福還是幸福,沒有什么情趣,后面這個版本,雖然包含了諸多麻煩,卻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引起我們的興趣。
虛偽文化是骯臟的游戲(沒有沖突=沒有故事)
第一個版本是死氣沉沉的,它和后面這個版本的區別在于有沒有沖突。沖突的具體內容本身相對于沖突的效果而言并不算太重要,沖突能推動故事情節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才是關鍵之所在。
沖突的作用就是在于迫使人物行動起來,強迫人物利用自身條件,以一種揭示他們自身性格特征的方式采取某種行動。人物以什么方式對待他們的麻煩是最能夠彰顯人物性格的東西。
行動就是性格。無論人物是否愿意,他們對于沖突的反應都道出了他們的真實情況。這也能使得故事情節能夠把我們牢牢抓住,這就是講故事的核心機密。
你要掌握一個管用的模型,這樣你就可以把任何一個構思塑造成一個故事。形式最為純粹的故事僅僅包括三個要素:沖突、行動、結局。
比如:羅密歐愛上了朱麗葉,可是兩個人的家庭是世仇(沖突)。他們偷偷的結了婚,然后就得想辦法團聚在一起(行動)。又因為兩個人都以為對方已經死去,因而分別自殺了(結局)。
沖突+行動+結局=故事
之所以當你要給一個故事收尾的時候會遇到難題,正是因為你沒有制造出一個真正的開端,一個真正的沖突。結尾的秘訣在于:結尾就埋伏在開局之中。假如故事的開局是正確的,人物就會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直到故事收尾為止。
作者認為,在故事里我們基本上不能給幸福生活留下多少空間,當幸福剛剛露頭的時候,請你不要耽擱時間,馬上打住。
為了制造那種用來推進情節發展的沖突,你必須擁有兩個故事要素:一個是渴望,一個是障礙。
比如:羅密歐和朱麗葉希望結合,可他們兩家卻是世仇(障礙)。渴望和障礙雙方必須要求來個絕一死戰。假如羅密歐雖然清楚的知道朱麗葉是一個貌若天仙的妙齡少女,不過他覺得冒著生命的危險追求她并不劃算,那么,故事就沒有渴望,沒有沖突,也沒有故事了。
渴望+障礙=沖突。你必須同時擁有兩者,而且兩者都必須具有異常強大的力度。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故事情節必須由人物自身的能量和決心來驅動,而不能僅憑作者去驅使。
這套手法還包括另外兩個基本要素:
情感:情感不一定非得說出來才行,不過我們必須明白,人物的情感每時每刻分別處于什么狀態。情感是故事中最復雜的元素。
展示:抽象的概括是不可以的,必須用個性化的語言來加以表達。
故事講述包括下面五個關鍵的元素:沖突、行動、結局、情感和展示。其中,前面三個元素共同勾勒出了完整故事的外部輪廓。情感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展示是你的基本技法,有了展示能力,你才能把故事寫得栩栩如生。
一味鋪陳講述而不加展示是沒感覺的,你只是知道了有這個事,但是觸碰不了你的心靈。書面的故事是一種可視的媒介。好的故事就像電影一樣,可以看在眼里的東西,故事體驗的是事物的具象。只要你必須給予讀者足夠的信息,經過優選的寥寥數筆細節描摹,就足以創造出一幅完美的畫面。這就是講述與展示的區別。
舉一個事例:
改進:
人物形象是通過行為方式、語言等側面描寫展現出來的,不要把讀者當成笨蛋,什么都直接告訴,看破不說破就行。
作者建議大家,想要精通此道,需要反復練習,寫作切忌好高騖遠,讓腦海里自然而然的冒出的念頭,都流溢在紙面上,你寫下的只是原始的創作素材,這種素材需要經過反復浮雕之后才能演繹出一段真實可信的故事。
作者希望大家抽出30分鐘的時間用來練習。
練習
寫作非一朝一夕,需持之以恒。希望每個有夢想的人都能成功!
第四章 精益求精
更加精準地提煉出了構成故事的各項要素,這些要素可以讓你更容易把自己的故事變得生趣盎然。
當你不停地寫作,而且熱愛寫作的時候,你不用考慮,只管寫就是了;但是,當你遇到麻煩的時候,你就要馬上回歸到規劃上來(渴望、障礙、行動)。身陷困境是難以避免的事情,關鍵在于你怎樣才能快速從中脫身。
認同感
認同感,不僅是每個故事要達到的目標,也是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要實現的目標。它是人類最為深刻的社會需要,也是一切有意義的社會互動交往的核心機密所在。是讓生命產生價值的東西。
假如你希望自己的人物和你的故事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那么作為寫作者的你同樣必須做到這一點,你必須有機會就要盡力把筆下的人物推向極致,達到極致的辦法之一就是對每件事情都要刨根問底,反復追問:“為什么?”
人物塑造是一個新的階段,它是通向身份認同的一個鋪墊。無論在什么時候,揭示人物的性格永遠是你永無止境的遠大目標。
身份認同和塑造人物是一個成功故事的全部效果。它們就是故事要達成的效果內容。故事何以取效的方法才是故事得以存在的根本動因。
人物性格只有通過他的行動才能得以揭示。行動就是性格。
沖突、行動和結局
沖突是第一位的,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強迫人物采取行動,人物因此必須使盡渾身解數來展現自身。揭示人物性格是必不可少的,這樣身份認同才能出現。
首要部分及相關思考
沖突是第一位的、令人難以下手的。原因:1、社會層面。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想生存下來,必須避免沖突。2、弄不清楚沖突與非沖突的區別。所有的沖突都是麻煩事,但并非所有的麻煩事都是沖突。
所以我們在創造小說的時候盡情的虐待主人公吧!
戲劇性的渴望和一個戲劇性的障礙,才能制造出戲劇性的沖突。
渴望:這個渴望是唯一的選擇。有其他選擇的都是冒牌兒的渴望。
障礙:這個障礙必須有同樣強大的決心,同樣強勁的動力
,它拼死也要抵擋或者打消這種渴望
障礙是第一位的:障礙通常要率先出現,否則人物不會爆發。
行動:活動不等于行動,不是戲劇性的行為。要么針對難題展開直接進攻,要么針對難題展開積極防御。
思想活動:思考問題也可以等于行動。
渴望、障礙、行動(你的第一道防線,屢試不爽的工具,故事的三駕馬車)
假如你把這三個要素都做到位了,而且運轉如常,我們的故事就擁有了戲劇性的活力以推進它直抵一個強大的結尾
。
當你重新創造一個故事或者一個場景的時候,你首先要問自己幾個問題:什么人渴望什么東西?障礙是什么?人們要做什么行動來克服障礙?在這三要素上多下功夫才是頭等大事,因為它們決定了故事里其他的一切。
結局:收尾。結尾就埋伏在開局之中。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所以結尾也不必拘于一格,千篇一律。
幸福的運用
在小說中,幸福,只是作者故意放水,埋下伏筆的騙局。假如從開局以后情況越來越好,那么,到了終場情況就不能依舊一片大好。
每況愈下
(情況越來越糟,故事越來越好)
好的故事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直到出現轉機為止。在故事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個章節結束的時候,情勢必須雪上加霜才行。這意味著戲劇性因素正在逐漸累積。每前進一步都有更多的麻煩、更多的威脅
,直到劇終。
對峙總是需要的,要么是挑戰性的、威脅性的、大吵大鬧或者彬彬有禮、小心翼翼的手段來實現目標。
在故事里,沒有什么全然中立的人物或事件,每件事情、每個人物都必須推動故事超著一個方向或者相反方向發展
,都必須服務于人物塑造這個目的。
另外,每一個場景,每一章節的尾聲都要有人物的內心活動。我們需要知道人物的內心世界已經被推動到了什么樣的深度,這樣讀者才能產生共鳴。
你的基本功就是沖突行動、結局、情感和展示。
首先要問自己:“什么人渴望什么?”
然后問自己:“障礙是什么?”
下一個問題是:“行動是什么?”
最后一個問題是:“問題的最后結局是什么?”
情感:問幾個問題,他擔心什么?他害怕什么?他希望什么?
展示:把經驗捕捉到紙面上來的基本方法,幾乎包括場景和對話。
檢查你的作品,事先定下尺度,并經過深思熟慮,然后辨別出你的故事是否已經具備這些要素。
簡單提醒:你可以把事情都縷清楚,然后才開始動筆;也可以什么都不考慮,投入即興創作。
練習
第五章 自我修訂
講解自我修訂的問題,教你如何不離正軌,防范陷阱,以及看清前面的攔路虎,而且教你如何妥善應對。
第六章 動人以情
講把喜怒哀樂統統捕捉到紙面上來,在人物和讀者身上喚起同樣的情感。
第七章 呈現展示
講解一種基本功,教你如何把真實的生活體驗在紙面上鋪展開來。
第八章 再創作
繼而講述經過擴展延伸的寫作技巧,即反復修改和再創作的技巧。讓你明晰當你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作品時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第九章 偏方小議
告訴你如何找尋不同的處理方法和路徑以便讓自己的故事具有不一樣的傾向和效果。
第十章 原創性與普遍性
主要講原創性,還要探討普遍的情節結構的問題。
第十一章 視角種種
介紹視角的問題。
第十二章 見縫插針
告訴你怎樣每天抽出短短的幾分鐘從而做到照寫不誤。
第十三章 重負可釋
對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和方法進行辨析。
第十四章 從短到長
探究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之間的區別,告訴你怎樣可以把短篇小說改成長篇小說。
第十五章 阻塞與解塞
告訴你思路受到嚴重的阻塞時怎么辦。
第十六章 舞臺與銀幕
告訴你只要你愿意,一定可以把自己的故事改編成一個影視劇本或者舞臺劇本。
第十七章 市場營銷
講述必要的營銷知識。你要怎樣投稿?投稿給什么刊物?找什么樣的出版社?
作者在前言部分回顧以往的歷程,總結到:成功地創作小說的能力是一種后天習得的技能。跟天分沒有太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