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今日有所思的第97天。
不知從啥時候起,碎片化學習變成了一個流行詞。人們對這種學習方式褒貶不一,但更多的是持反對意見。
我對所謂碎片化學習的理解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由于各種原因,不可避免地出現短時閑暇,利用這樣的時間來學習。
單純從學習時間的角度來說,碎片化學習是一個偽概念。何謂碎片化?有人認為,學習時間短是碎片化,有人認為學習時間不連續是碎片化。一般而言,在一生當中,學習時間在生活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階段應該是高中時期,但就是在這個階段,我們也是各個學科交叉學習,一天之內上幾門課,既不會出現一學期前幾周學一科、接著幾周學另一科,也不會在一周內一天學語文、一天學數學……我們不會將這種整堂課學習方式稱為碎片化學習,那么碎片的時長標準是什么?五分鐘?十分鐘?抑或30、45分鐘?學校學習與在職學習在時間上的區別主要不是在時長上,而是時間是否進行規律性劃分。在學校期間,我們是主動將時間拆成相同的片斷,固定地安排學習內容,在工作中時間常常是被動地拆分成長短不一的片斷,零散地安排學習的內容。這兩種劃分方式本質上都是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來學習一定的知識。在工作中,我們也可以通過良好的規劃,在特定的時間學習特定的內容,進一步減小兩種學習方式的差異性。大學生學習一門專業課,一周一般安排4個課時(180分鐘),一學期約為3240分鐘(18周),一個在職人士,如果每天學習10分鐘,一年時間基本可以達到大學生聽課時間,而且每天都要學同一門課程,比之學生一周上兩次課,似乎更有連續性。因此在校學生的學習和在職人士的學習并沒有本質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