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用世界上最美麗,幸福,充滿能量的語言來形容它,我喜歡向里面傾注無限的希望,因為夢想總是會在那里發芽,我喜歡把它當成精神生活的寄托,把它當成朋友,總之,我給予它最高的評價。
很晚才開始閱讀書籍,被自己的倔強和生活環境耽誤了很久,對書也有種想見恨晚的感覺。
第一次質的改變是在高二,我居然也是因為我的倔強開始讀的書。高中的生活學習氛圍和我以前呆在的小鎮相比較,完全是兩個不同的世界。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還沒有成熟,也沒有什么經歷,經驗。生活的感受仍然會影響我對所有事情的看法,這些想法的光怪陸離,莫名其妙,仍然會困擾著我。
一直都不喜歡讀課外書,但是高中時,周圍的同學沒有人從未讀過一兩本課外書,這件事刺激了我。跟他們的交談中,我發現他們說話自帶光環的氣質和感覺,并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而然地流露,而是書籍領悟的累積和生活經驗相互融合的精致感。
我的眼睛曾經閃動著羨慕,傾佩的目光,贊嘆著:“你怎么文章寫得這么好!”對方也笑了一下,輕聲說到:“你以為我從小看的故事書和作文書都是白看的呀?”只是覺得心口有些犯涼,然后深深地低下頭去,如果輸在起跑線上,那現在努力還來不來得及?
這就是那時我迫切想要改變的原因——寫好作文。說實話,作為一個女生,只要一寫作文,就被老師叫到辦公室里,真的是一個恥辱。一群男生里,就我一支獨開的臭牡丹,有些嘲諷,也有些滑稽。
后來開始去接觸一些書。正兒八經的名作,名著就讀了個《老人與海》,《簡愛》。更多的是網文和短篇的文章,就算是這樣,我的作文也得到了質的改變,在書里面遇到的問題,我習慣去思考,這鍛煉了闡述觀點的能力,我發現我沒有辦法應變所有的作文題目。可是我可以把我有感觸的話題表達得清楚,有條理,如果特別有感觸,還能更一步地美化,潤色文字。通過文字,我在這個并不簡單的過程中獲得了榮譽感。我開始期待書這個神奇的物品帶給我更多奇妙的旅程。
我是個內向的人。可是我卻不認為我是個沒有表現力,不會表達的慫蛋。到大學,我熱衷于發展我的語言能力,不僅報了語言類的社團,還參加了演講比賽,雖然內向,但我也是想讓我身邊的人都了解我是個什么樣的人,我不想讓內向的柵欄攔住外面世界了解我的機會,也想去證明任何以內向的借口,在我這都不成立。所有的結果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我努力去展現了自己。高三的時候我已經掌握了勇氣,但是沒有機會,而大學給了我機會。我一直相信一句話“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那些謊稱不了解自己的人,不是因為不了解,而是因為不敢承認。說白了,就是慫。能力和勇氣只有通過結合,才能更完整地展現。相信自己,不是空口無憑的誓言,是有理有據的決斷。相信自己,那就去經歷,有很多過程,只有經歷了才會發現,自己所謂自信領域內的缺失。
仔細回想起來,在大學,在經歷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在我靈魂里可以再一步升華的東西——底蘊。沒有文化真的很可怕。我不知道該怎么描述我那天在一場演講中的尷尬和無奈,還有似醒似醉,身在其中,卻又神忽其外的感覺,想略過對這段的描述,害怕自己沒有那般的功力,寫不出當時翻江倒海的心理活動,也害怕當時的畫面太美,會刺傷現在回憶的我,其實自己的懦弱也沒有什么不可承認的,我也不想去強迫自己變成另一個自己,所以所有的一切就只有這樣了。總之這次可怕的經歷讓我對自己又有了新的理解。
我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肉眼所見的外在形式引起的內心的震撼,這些視覺的幻像,我在行,雖說是幻象,但是我并不貶低這個能力,我覺得可怕的是我并不具備與外在氣質相匹配的能力,如果說在外的表現是軀體,內在的能力是靈魂,我就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靈魂的能力從哪里來,學習,人生經歷的學習,書傳導的學習。經歷對于二十幾歲歲的我,沒法控制,但是書本的學習,我可以,我缺就缺在這種書本思維的積淀和自我加工后的升華。每次找到答案的時候,先是會驚喜,然后就是陷入迷茫,過程的實施對于我來說一直是個問題,一是我本身的惰性,二是我習慣于任務是別人給我的,這是承諾,得完成。自己的承諾對象是自己的時候,就不自覺得,得過且過了。
雖然解決的過程對于我來說有些費勁,但是好歹我也是找到了原因,并且我也堅信,只要我能堅持把書讀下去,我會在大學畢業前找到我想要的那種思想升華的驚艷,就算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它也有潤物細無聲的柔情蜜意,我愿意去等待歲月的積淀和內涵,我也知道這需要時間,更需要耐心和信念。
年輕人的心總是溢滿著煩躁,不管是對現實的不滿而自己又覺得無力改變還是在追求目標過程里的磕磕絆絆,甚至翻了個大跟斗。這樣的煩躁總是會攪亂本來就不太平靜的心,書有那種讓人安心靜神的功能,但前提是,心里的虔誠,不是為了撫平自己的煩躁而讀書,而是為了興趣,知識,還有那種心靈的招引,撫平煩躁只是它的一個附帶的功能。
說了這么多,其實就想說一點,書是可以給人精神上帶來一種奇妙的感覺的法器。特別會安慰人,在高中就有著這樣一段時間,我是在它的滋潤下,發現生活里,我本該發現的事。
現在回想起高考那段時間,我的腦海里總是會浮現出這樣的畫面。在深夜,我閉著眼睛,思緒卻在腦海里掙扎,眉頭不自主地緊皺又舒展,我也不知道為什么這兩個動作銜接地那么緊密,迫使著我煩躁的心,欲發地焦慮,最后是猛地一睜開眼,盯著那面陪了我十二年的白藍色的墻,憋著心里那些,孤單,無助,迷茫又害怕的抑郁又焦躁的情緒,問:“我真的好難受,很痛苦,你花四個小時來學別人一個小時搞定的知識,你們智商在一個水平,可是為什么,會這樣?我真的覺得我學得好累,我知道原因在于我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我努力去學習他們的方法,調整習慣,最后四不像,什么也沒有……”我似乎聽到心在滴血的聲音,血里是有針嗎?為什么那時我覺得全身都不住得顫抖。
就是這樣,我痛苦地學習,還要開心地告訴自己,我很開心,所以在別人說:“大學霸,你真的好努力呀”我沒有開心,我只是又想到無數個夜晚和早晨,自己一個人在自習室的無助。我并不期待他們夸贊的努力,因為我不喜歡學習。
我喜歡演講,唱歌,編制相比較學習來說,所以當我在這些領域取得哪怕一點點的進步我也會開心地蹦起來。
我記不清楚每天晚上,我是怎么入眠的,可能是告訴自己明天還要上課,一定要有精神,還可能是在掉進夢魘的漩渦里,轉得沒法再轉,只能出來。
在那段陰霾期,我還是想很俗套地感謝我的朋友,書,它帶給我的是一種認同感,這種遲來的認同感,讓我那干涸的心,迎來一次大洪水的沖刷,在這種認同感里,我感覺到了春的生機,聞到了淡淡的青草香味,我似乎站在小山坡上,柔風從發絲間滑過,拂過我的眉眼,親吻我的臉頰,它輕輕牽動我的衣角,想和我翩躚。遙望遠方的青山,再沉浸在藍天白云的水墨畫的意境里,這天地,就我一人暢懷于此,我是自己的主角也是整個世界的主角!那是在另一個世界超脫自我的感覺。
在高中那段煉獄般日子里,是書陪著我,談天論地,暢懷自我,我想如果沒有書的陪伴,我可能不會是現在的樣子。
有很多東西別人說再多都沒有用,因為就算是你接收了他的觀點,也不代表著在實踐的過程里,你就真的按你所想的那個方向去實踐。
實踐的過程里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主要是每個人的想法,經歷都不大一樣,所以說雖然書的好處這么多,卻不是每個人讀完,讀懂后就能感受到的。畢竟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自我。所以,網上的那些五花八門的書單也不用需要太去相信,挑幾本讀一下,讀不下去也不要勉強,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對書海的放棄,我的建議是,在讀書的過程里,當你讀到一本特別喜歡的書之后,把這本書的作者的所寫的書都可以找出來讀一讀,另外也可以讀這個作者推薦的書,這樣一本一本地串下去,我想這樣既不用別人的書單,也可以讀到讓自己心滿意足的書了。
又到畢業季了,在逛空間的時候,翻到了師哥師姐們的錄影留念。隔著手機屏,我都能嗅到充滿歡樂的汽水味在空氣中翻轉升騰。可回過頭來,卻想到了自己畢業又會是什么樣子呢?掰著手指算了算還有三年,感覺挺多的,可若是按我大一這樣子亂七八糟地來過的話,這時間卻又是一眨眼,就像指縫間滑過的沙子一樣,看著它流逝也抓不住。我想大部分的我們也都是一樣吧,大學四年這場游戲,摸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弄不明白自己的方向,游戲結束的感嘆又是多余的懊悔。
在空間里還看到了師姐的一些對我們的一些祝愿,她是這么說的:“石大,就兩個字,收集了我四年的青春。懵懂的大一,忙碌的大二,飛逝的大三,難以描述的大四。師弟師妹們,圖書館很美,少些懶惰,多些圓夢。”看了師姐的祝愿,我卻慌了起來,我害怕著師姐口中的“飛逝”兩個字,害怕我還沒思考好,還沒準備好,大學就這樣“飛逝”了過去,這樣,我就會不知道當初我夜夜的挑燈,夜夜的夢魘,到底是為了什么,只是為了,來看看大學長什么樣子?只是為了放飛自我,無憂無慮地玩耍嗎?雖然很多人都過成了這樣的大學,但是我相信大家最初的想法絕對不是這樣的。
我會想很多,想導致這樣結果的原因。對于外向開朗的同學還有有特長的同學來說大學是一個平臺,是展示自我的舞臺,是可以讓他們發光的地方。可是對于內向又沒有什么特長的人來說,大學可能會變成人生中的一場瘟疫,你可能浴火重生,脫胎換骨,變成當初你最討厭的樣子,可是現在的你卻很適應這樣的自己,你還可能真的就變成一粒塵土,把自己也卑微到骨子里,不僅別人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自己也感受不到。當然還有另外的一種選擇,就像師姐說的那樣“師弟師妹們,圖書館很美,少些懶惰,多些圓夢。”其實內向又沒有特長的人也可以有自己的舞臺,那就是豐富自己的舞臺。
不需要特別大的夢想,可以是一些想法,一個點子,去試一試,做一做,不知道該做什么了就去看看書,真的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大學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最后還是想再說一下,不知道該做什么的時候,去讀書,它是不會和你爭吵,可是卻會和你來一次最真誠的心與“心”的交流。